内蒙古旧石器时代考古

内蒙古地域辽阔,生态多样,有山地森林、平地草原沙漠绿洲等多种自然景观,许多地区适宜于旧石器时代人们狩猎和采集活动。旧石器时代先民们生息在内蒙古地区,遗留下丰富多彩的考古遗存。

一、内蒙古旧石器时代考古发现

内蒙古旧石器时代考古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至今已近百年,经历了新中国建国前开创期(1922-1949年)和建国后的发展期(1950-1999年),以及繁荣期(2000-至今)的发展历程。

(一)开创期

1922年法国天主教传教士桑志华(Emile Licent)前往萨拉乌苏河流域考察,采集大量动物化石和石制品,拉开了内蒙古旧石器时代考古的序幕。1923年桑志华邀请法国古生物学家德日进(Pierre Teihard de Chardin)教授发掘了杨四沟湾,获得了二百多件石制品、骨角器和大量动物化石。在整理1922年采集品时,意外发现一枚8-9岁幼童的左上侧门齿化石,加拿大人类学家步达生(Davidson Black)命名为“the Ordos Tooth”(鄂尔多斯人牙齿),这是中国境内第一件发现有准确地点和地层的人类化石。德日进等人命名萨拉乌苏出土人类化石为“鄂尔多斯人”(Ordos Men)。20世纪40年代,我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家裴文中首先用“河套人”对译“鄂尔多斯人”。沿萨拉乌苏河两岸发现大量旧石器时代遗物,被命名为“萨拉乌苏文化”。

1923年桑志华和德日进在鄂尔多斯高原北部万把拉寺三圣宫发现了旧石器时代石器,20世纪20年代末在扎赉诺尔发现了旧石器时代遗址

(二)发展期

新中国建立以后,学者们多次调查和发掘萨拉乌苏遗址。1956年、1960年和1961年,内蒙古博物馆汪宇平前往萨拉乌苏进行调查。1963年、1964年和1972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裴文中和贾兰坡先后在萨拉乌苏河流域进行系统调查和采掘。1978-1980年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董光荣带队在萨拉乌苏河流域进行系统考察。

经历了20世纪50年代第一次全国文物普查、80年代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内蒙古共发现旧石器时代遗址10处,经过发掘的重要遗址有大窑遗址、前乃莫板遗址、蘑菇山遗址。

1973年10月内蒙古博物馆和文物工作队在呼和浩特市保和少乡大窑村南山榆林乡前乃莫板村脑包梁各发现一处旧石器时代石器制造场,1976年9月进行了发掘。两地地处大青山南麓的丘陵地带,大窑南山和前乃莫板村脑包梁由太古界花岗片麻岩和燧石构成,在山顶和半山腰均有燧石出露,人们不断开采原生燧石岩层,并就地制作石器,形成大规模石器制造场,大窑南山石器制作场面积达200万平方米。在山坡上覆盖黄土堆积,在晚更新世地层中埋藏着丰富石制品和动物化石,石制品被命名为“大窑文化”。

1979年、1981-1984年内蒙古博物馆对呼和浩特市保和少乡大窑村南的兔儿山的四道沟遗址进行了四次发掘,在四道沟山上有丰富燧石资源,其表面有人工开采石料的痕迹,伴随石制品和石渣、石块等,表明在中更新世这里是一处石器制造场。四道沟石器制造场是中国旧石器早期唯一发现的石器制造场,揭示出人们从原生岩层中开采石料,就地制作工具的过程,有助于研究旧石器的制作程序和工艺技术。石制品被命名为“四道沟文化”。

1980年汪宇平对呼伦贝尔盟扎赉诺尔蘑菇山遗址进行试掘,发现旧石器时代打制石器约50件。1990年再次复查蘑菇山遗址,获得83件打制石器,同时调查了小孤山遗址,获得14件石制品。

(四)繁荣期

进入21世纪,学者们继续深入研究萨拉乌苏遗址。2003年,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袁宝印在萨拉乌苏流域进行地质考察。2004年,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李保生在萨拉乌苏流域进行综合考察。21世纪初内蒙古进行了第三次文物普查,又有新的旧石器时代遗存被发现,在第三次文物普查中,内蒙古发现旧石器时代遗存有27处。近年又新发现了乌兰木伦遗址,总计28处,其中除16处遗址类外,还新发现了旧石器时代岩画12处(附表)。经过发掘的旧石器时代遗址有金斯太遗址、乌兰木伦遗址。

2000年和2001年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锡林郭勒盟文物站和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对锡林郭勒东乌珠穆沁旗阿拉腾合力苏木巴音拉胡嘎查金斯太洞穴遗址进行系统发掘,运用全站仪测量、航空摄影、孢粉提取、动物鉴定等多种技术手段对遗址及其周围环境进行综合研究。

2010年5月鄂尔多斯青铜器博物馆发现鄂尔多斯市康巴什新区乌兰木伦遗址,2010年6-7月进行抢救性发掘。9月鄂尔多斯青铜器博物馆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联合进行试掘,2011年4-9月进行正式发掘。遗址由第1地点、第2地点和第3地点组成,按照国际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标准进行发掘。

开创期基本是外国学者在内蒙古从事旧石器时代考古,发展期和繁荣期主要是中国学者在内蒙古展开旧石器时代考古,在发展期基础上繁荣期开展了多学科广泛科学研究。

二、内蒙古旧石器时代考古文化特征

内蒙古旧石器时代考古遗存有四道沟文化、乌兰木伦遗存、河套人和萨拉乌苏文化、大窑文化、金斯太洞穴遗存和岩画。

(一)四道沟文化特征

石器以燧石为原料。石器中刮削器数量最多,砍砸器数量其次,石锤、石刀、石球、尖状器数量较少,还有石核、石片等。形体普遍较大,与其石器制造场特点有关。流行锤击技术,不仅用于打片,而且还用于修理和加工。广泛采用交互打击方式修理石器的技术独特,不见其他地点。

在遗址中发现有灰烬层和烧过的肿骨鹿化石,是内蒙古地区最早人类用火遗迹

四道沟文化年代测年为距今31万年,推测最早大约在距今50万年左右,属于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

(二)乌兰木伦遗存特征

石器以石英岩为主要原料,种类有刮削器、凹缺器、锯齿刃器、尖状器、端刮器、锥、钻具、鸟喙状器、带背刀、雕刻器、盘状器、石锤等,其中各类刮削器、锥、钻常见,凹缺器和锯齿刃器是较典型的工具类型,带背刀和盘状器独具特色,鼻头状端刮器较为多见,鸟喙状器有一定数量,偶见雕刻器。形体普遍较小,是受砾石原料较小限制,石制品为小型石片工业组合。锤击法是剥片和工具修理的主要方法。

出土动物中以披毛犀数量最多,其次是普氏野马和河套大角鹿,仓鼠、诺氏巨驼和牛的数量较少,还有马鹿、鼢鼠、田鼠、姬鼠、跳鼠等。

遗址中发现碳屑、烧骨等人类用火遗迹,用火痕迹明显。

乌兰木伦遗存年代在距今7-3年,属于旧石器时代中期。

(三)河套人和萨拉乌苏文化特征

萨拉乌苏遗址做为中国最早发现旧石器地点之一,历来受到中外学者重视,近百年来,经过多次发掘和调查,共发现人骨化石23件,石制品500余件,动物化石45种,并建立了华北晚更新世典型剖面。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地区萨拉乌苏河沿岸约40公里的范围内发现至少10个较为集中的化石出土地点,分别为巴图湾、杨树沟湾、刘家沟湾、米浪沟湾、邵家沟湾、范家沟湾、嘀哨沟湾、曲家沟湾、清水沟湾、杨四沟湾等。

已发现的河套人化石有头骨(额骨、顶骨、枕骨、下颌骨、门齿)、椎骨、肩胛骨、肢骨(肱骨、股骨、胫骨、腓骨)等。研究表明,人类化石的体质已经接近现代人,铲形门齿和枕鳞上有印加骨等头部特征与现代蒙古人种相近,但还保留少数原始特征,如头骨和股骨骨壁较厚,骨髓较小,头骨缝简单,下颌骨较粗壮,颏孔位置偏低,牙齿比较粗大等,属晚期智人。

石制品以石英岩和燧石为主要原料。石器种类有刮削器、尖状器、雕刻器、钻具、锯齿刃器等。数量最多的是刮削器,其次是尖状器。石器形体细小,缺少大型工具。以锤击法为主要方法剥取石片,打片和修理方法使用直接打击方法。

在萨拉乌苏发现了人工打碎的羚羊、野马、披毛犀、野牛骆驼、鹿、鸵鸟等动物的头骨、肢骨和角,羚羊的肢骨和角最多,说明羚羊是当时人们主要狩猎对象,河套人也因此被学者称为“猎羊人”。有的鹿角截去枝杈,只保留基部和部分主干,可能作为挖掘工具使用。与石器和碎骨共生的还有零星分布的碳屑,被烧过的碎骨显示碳屑是人类用火遗迹。

在萨拉乌苏发现的45种脊椎动物中,哺乳类34种,鸟类11种,被学术界命名为“萨拉乌苏动物群”,代表华北晚更新世动物群。哺乳动物种类主要有诺氏古菱齿象、纳玛象、披毛犀、野马、野驴、原始牛、王氏水牛、普氏羚羊、河套大角鹿、赤鹿、虎、狼、鬣狗、骆驼等,以食草动物为主,反映了当时草原环境。象类和水牛的存在,表明当时气候温暖湿润,有森林和水域存在。

河套人和萨拉乌苏文化年代为距今5-3.7万年,属于旧石器时代中期。

(四)大窑文化特征

石器中多数为半成品,有少量成品,少见使用痕迹,粗糙的多,精致的少。石器中刮削器数量最多,其次是砍砸器,还有数量较少的石锤、尖状器、手斧、石球等。刮削器中龟背形刮削器数量多,是用厚石片或石块制成,底面平,背面隆起,由平齐的一面向背面加工,将边缘修理成刃。使用直接法打片的技术。下层的石器器型偏大,往上逐渐变小,有逐渐细化的趋势。

在晚更新世地层中埋藏着丰富动物化石,哺乳动物化石种类有披毛犀、原始牛、普氏野马、赤鹿、恰克图扭角羊、普氏羚羊等。

大窑文化年代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

(五)金斯太洞穴遗存特征

金斯太洞穴遗址地层堆积平均厚度约3米,最厚处达5米多,共分8层,可分为下、中、上三个文化层。

下层出土石器原料以玄武岩为主,英安岩、燧石较多,流纹岩和安山岩较少等。石器种类以刮削器占多数,尖状器其次,还有少量石钻、石球、砍砸器、雕刻器等。锤击打片为主,工具修理均采用锤击法。修理方式以背面加工为主,其次是复向加工和向劈裂面加工,错向和对向加工较少。石制品以小型为主,中型占有一定比例,以宽薄型为主。出土动物化石数量少,主要是大型哺乳动物,有普氏野马、披毛犀、野驴、野牛、最后鬣狗等。

中层出土石器原料以玄武岩占多数,燧石次之,英安岩、流纹岩、安山岩、脉石英、石灰岩数量都较少。石器以石球数量最多,是中层文化代表性石器,刮削器数量仅次于石球,还有尖状器、石钻、砍砸器、石锤、研磨器、薄刃斧、手锛、手镐、舌形器、研磨器等数量较少。石核以锤击为主,新出现少量勒瓦娄哇石核。剥片技术以锤击法为主,碰砧法剥片数量少。修理方法除大致沿用下层修理技术外,还使用少量交互加工修理技术。石制品延续下层以小型为主要特色,存在一定比例的砾石石器。动物化石数量多,除了下层的大型哺乳动物外,还新出现了粗角羚羊、普氏羚羊、洞熊、狼等。

上层出土石器有小石器工业和细石叶工业两种类型,两种技术并行发展。小石器工业石制品原料中玄武岩为占多数,其次是燧石,英安岩、流纹岩和安山岩等数量较少。刮削器数量多,是上层代表性石器,石球数量仅次于刮削器,还有石钻、砍砸器、手锛、雕刻器、大三棱尖状器、薄刃斧等。以锤击石核为主,个别为砸击石核。剥片技术以锤击法为主,砸击法较少。锤击法修理石器,除硬锤修理外,还新出现了软锤修理。修理方式沿用中层修理方式。石制品以宽薄型为主,窄薄型次之。石器小型多,中型较少。细石叶工业石制品以燧石数量为主,玛瑙次之,石英岩、碧玉、蛋白石数量少。刮削器数量最多,石钻数量次之,细石叶石核、细石叶、刮削器、石钻、锛形器、雕刻器、石镞、舌形器、矛头、半月形器等数量不多。采用间接法为主进行剥片,工具修理以压制法为主,还使用软锤修理和指垫法修理。修理方式多样,有向背面、复向、通体、错向、对向、交互等方式,通体加工石器精致,出现石镞和矛头等复合工具。以小型石器为主,微型、中型石器较少。除中层动物化石种类外,新增加了鸟类、旱獭马鹿等。

下层年代测定为距今3万年,上层上限已经进入到新石器时代,大约在距今1万年,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

(六)内蒙古旧石器时代岩画特征

巴丹吉林阴山乌兰察布阿巴嘎旗的岩画中发现了手印岩画和披毛犀、大角鹿、麋鹿、野牛、鸵鸟等动物岩画,属于旧石器时代的岩画。手印岩画采用吹喷方法,动物岩画采用磨刻和敲凿手法。

阿拉善右旗丹吉林的手印岩画发现在山洞内石壁上。制作方法是先手贴在石壁上,再用管状物将颜料喷在手的周围,形成阴型手印,采用吹喷方法制作手印岩画。多数颜料为红色,少数颜料为黑色。每处岩画手印数量不等,少者几个,多者几十个。这种山洞内石壁上用红色或黑色颜料喷成的阴型或阳型手形的时代在旧石器时代晚期。

三、内蒙古旧石器时代考古文化与其他文化关系

内蒙古旧石器时代经历了旧石器时代早期、中期和晚期的发展,源远流长,特色鲜明,与其他旧石器时代考古文化存在着程度不同的文化交流。

(一)内蒙古旧石器时代早期与其他文化关系

四道沟文化石器偏大,属于华北大石器系统(“匼河——丁村系”或称“大石片砍砸器——三棱大尖状器传统”),但缺乏丁村和匼河的大尖状器,共有刮削器、砍砸器、尖状器和石球等。

(二)内蒙古旧石器时代中期与其他文化关系

乌兰木伦工具组合明显具有欧洲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特点,发达的凹缺器和锯齿刃器为代表的石器工业组合与欧洲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面貌趋同,体现出旧石器时代中期中国北方西方之间存在着文化交流与融合。

萨拉乌苏文化石器细小,属于华北小石器系统(“周口店第一地点——峙峪系”或称“船头状刮削器——雕刻器传统”),峙峪和萨拉乌苏的石器组合大体相同,同类石器形制相近,制作石器技术基本一致,但峙峪石器在类型上更加丰富,制作技术更加成熟。

(三)内蒙古旧石器时代晚期与其他文化关系

大窑文化石器较大,与丁村和匼河石器大小相类,均属于华北匼河-丁村大石器系统。大窑、丁村和匼河均有砍砸器、尖状器、刮削器和石球,石器种类相近,而大窑作为石器制造场,还特有石锤,丁村和匼河特有大尖状器。大窑与丁村均采用锤击法、碰砧法、摔击法等剥片技术,有单面修理技术,也有双面修理技术,两者在石器制造方法上相同。从器形大小、种类和技术上看,丁村、大窑和匼河关系密切。

金斯太洞穴下层出土石器有一定数量属于中型石器,与大窑四道沟较大石器相近似,推测金斯太石器工业是由大窑四道沟石器工业发展而来。下层出土石器和许家窑均为小型石器占多数,以锤击法剥取石片为主,使用锤击法修理石器,主要为向背面加工,错向和复向加工很少,石器种类有刮削器、尖状器、雕刻器、砍砸器、石球等,两者有较大相似性。下层出土石器与黄土高原的泾渭文化同为小石器工业,剥片技术以锤击法为主,石片多小型,石器以石片加工而成的刮削器为主,偶见砾石直接加工的砍砸器,两者文化性质较为相似,可能存在着一定的交流。

金斯太洞穴中层阶段沿袭下层石器特点,新出现了勒瓦娄哇技术,虽然勒瓦娄哇石器数量不多,但也反映出中国北方与西方莫斯特文化交流的信息。水洞沟和中层均有勒瓦娄哇技术,水洞沟为石叶工业,修理采用指垫法和软锤法;中层为石片工业,修理使用锤击法,两者工业差别较大。

金斯太洞穴上层细石叶工业与泥河湾盆地旧石器时代诸遗址石器特征较为近似,剥片均以间接法为主,细石叶石核类型丰富,有柱形、楔形、锥形、半锥状等。工具毛坯以细石叶为主,修理多见压制法,出现了通体加工器物。石器种类有刮削器、雕刻器、锛形器、矛头、舌形器等,两地存在着文化交流。

(四)内蒙古旧石器时代岩画与其他文化关系

内蒙古的手印岩画和欧洲的旧石器时代岩画都在山洞石壁上作画,两者制作均采用吹喷方法作画,在西欧也发现了相同颜色的手印岩画,反映出旧石器时代人们的共同的心里特征和审美观点。

内蒙古旧石器时代的动物岩画与世界其他地区旧石器时代的动物岩画均采用磨刻和凿刻手法制作,岩画内容为旧石器时代的野生动物,体现了所处相同的技术水平和不同的自然环境。

内蒙古旧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不仅与中国北方其他地区旧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有广泛交流,属于旧石器时代中国北方系统,而且与欧洲有着制作石器的技术交流,在岩画的内容和制作风格方面内蒙古和欧洲两地多有相似。

四、内蒙古旧石器时代人类的经济和社会

内蒙古旧石器时代人类是狩猎者和采集者,人类的食物全部依赖野生动物和植物等自然资源,是攫取式经济,或称为利用型经济。人类学和民族学研究表明,旧石器时代社会结构以家庭为单位,人数在10-50人之间。由于野生食物资源的土地载能较低,人口密度低,人类以小群体生活,有的学者把这类社会组织称为“原始群”。非洲的布须曼人和北极的爱斯基摩人的原始群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生存群,人数在25人左右,一个是繁殖群,大约由20个生存群组成,人口在500人左右,人群聚散由季节性的食物收获季节来调节。人们追逐动物和植物资源,频繁迁徙,流动性大。原始群内存在以性别和年龄的简单分工,男性的成年人往往从事狩猎等远距离的、繁重的、危险的工作,女性、年幼和老弱者在附近从事植物采集和食物加工等轻型工作。全体成员共同拥有财产,平均分享劳动成果,群体内实行平等互助原则。

五、结语

内蒙古旧石器时代考古经历近一百年的发展历程,考古发现和研究经历了开创期、发展期和繁荣期。旧石器时代遗存内容丰富多彩,不仅发现了旧石器时代早期、中期和晚期遗址,还发现了旧石器时代手印和动物岩画。内蒙古旧石器时代遗存特点鲜明,与中国北方旧石器时代遗存联系密切,是中国北方旧石器时代考古重要组成部分,与欧洲旧石器时代文化也有广泛交流。人们以狩猎和采集为生,以家庭为单位的原始群内人人平等,有简单分工协作,过着原始共产的生活。

附记: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特别项目《北部边疆历史与现状研究》子课题《中国北方民族关系史》(项目批准号:BJXM2010-04)和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草原文化研究工程” 子课题《草原文化史》(08@ZH020),以及国家社科基金《白敖包遗址发掘报告》(项目批准号:12KBG006)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索秀芬,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内蒙古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兼职教授;李少兵,内蒙古博物院研究员。本文原刊于内蒙古社科院历史所、塞北文化研究会 编《朔方论丛》(第四辑),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15年。

附表 内蒙古旧石器时代遗存统计表

名称

编号

位置

性质

大窑遗址

150102911010000030

呼和浩特市新城区保合少镇

遗址

前乃莫板遗址

150105941010210092

呼和浩特市赛罕区榆林镇

遗址

小五间房西遗址

150125941010000120

呼和浩特市武川县土城

遗址

窑洞穴遗址

150426941010000112

赤峰翁牛特旗乌丹镇

遗址

白泡子北一号遗址

150523801011500126

通辽开鲁县鲁镇

遗址

白泡子北二号遗址

150523801011500127

通辽市开鲁县开鲁镇

遗址

牧业分场村北遗址

150523801011500088

通辽市开鲁县保安农场

遗址

萨拉乌苏遗址

150623911010000082

150626911010000004

鄂尔多斯市城川镇

鄂尔多斯市乌审旗无定河

遗址

建设北遗址

150702801011500042

呼伦贝尔市拉尔区建设乡

遗址

老石场仙人洞遗址

150721931010000015

呼伦贝尔市阿荣旗复兴镇

遗址

嘎仙洞遗址

1507239110111100001

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

遗址

贝力克牧场遗址

152502801010210027

锡林郭勒盟锡林浩特市贝力克镇

遗址

宝格都乌拉岩画

152522804010000016

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别力古台镇

岩画

车勒格乌拉岩画

152522804010000037

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别力古台镇

岩画

浩日格乌拉克裂好

岩画群

152522804010400029

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别力古台镇

岩画

贺斯格乌拉岩画群

152522804011600041

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别力古台镇

岩画

塔马嘎特沟岩画群

152522804010400043

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查干淖尔镇

岩画

阿拉腾嘎达苏锡林

岩画群

152522804010400040

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伊和高勒苏木

岩画

乌林乌苏岩画群

152522804011800038

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伊和高勒苏木

岩画

金斯太洞穴遗址

152525921010000019

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额吉淖尔镇

遗址

乌苏格图洞穴遗址

152525941010000017

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额吉淖尔镇

遗址

乌兰沟遗址

152528922011600031

锡林郭勒盟镶黄旗新宝拉格镇

遗址

特格几格下洞手印

岩画

152922804010000300

阿拉善盟阿拉善右旗雅布赖镇

岩画

特格几格高勒手印

岩画

152922804010000306

阿拉善盟阿拉善右旗雅布赖镇

岩画

陶乃高勒手印岩画

152922804010000471

阿拉善盟阿拉善右旗雅布赖镇

岩画

布布手印岩画

152922924010000249

阿拉善盟阿拉善右旗雅布赖镇

岩画

额勒森呼特勒手印

岩画

152922924010000273

阿拉善盟阿拉善右旗曼德拉苏木

岩画

乌兰木伦遗址

鄂尔多斯市康巴什新区

遗址

泽蒙:《萨拉乌苏遗址发现八十五周年回顾与思考》,《内蒙古文物考古》2007年第2期,第24-36页。

王晓琨:《内蒙古旧石器时代考古简史》,《内蒙古文物考古》2008年第2期,第60-67页。

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地图集·内蒙古自治区分册》,西安地图出版社,2003年。

内蒙古博物馆、内蒙古文物工作队:《呼和浩特市东郊旧石器时代石器制造场发掘报告》,《文物》1977年第5期,第7-15页。

汪宇平:《大窑村南山四道沟西区1983年发掘报告》,《内蒙古文物考古》,1986年,总第四期,第60-66页。

张森水:《中国北方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中国远古人类》,科学出版社,1989年,第97-158页。

汪宇平:《扎赉诺尔蘑菇山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一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年,第62-71页。

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文物局)、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编:《内蒙古自治区不可移动文物目录》。

王晓琨:《内蒙古旧石器时代考古简史》,《内蒙古文物考古》2008年第2期,第60-67页。

王志浩、侯亚梅、杨泽蒙、甄自明、刘扬、包蕾、杨俊刚、白林云、张立民:《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乌兰木伦旧石器时代中期遗址》,《考古》2012年第7期,第3-13页。

杨泽蒙:《萨拉乌苏遗址发现八十五周年回顾与思考》,《内蒙古文物考古》2007年第2期,第24-36页。

山林:《中国岩画》,广东旅游出版社,1996年,第210页。萨仁苏和、斯仁那德米德:《阿巴嘎岩画》,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年。

盖山林:《中国岩画》,广东旅游出版社,1996年,第56页。

裴文中、吴汝康、贾兰坡、周明镇、刘宪亭、王择义:《山西襄汾县丁村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1958年。

贾兰坡、王择义、邱中郎:《山西旧石器》,科学出版社,1961年。

F.Bordes,The Old Stone Age.London,1968.

贾兰坡、盖培、尤玉柱:《山西峙峪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2年第1期,第39-58页。

裴文中、吴汝康、贾兰坡、周明镇、刘宪亭、王择义:《山西襄汾县丁村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1958年。

贾兰坡、王择义、邱中郎:《山西旧石器》,科学出版社,1961年。

贾兰坡、卫奇:《阳高许家窑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考古学报》1976年第2期,第96-114页。

盖培、黄万波:《陕西长武发现的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遗物》,《人类学学报》1982年第1卷第1期,第19-29页。

邱中郎:《勒瓦娄哇文化》,《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第268-269页。

邱中郎:《莫斯特文化》,《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第339页。

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水洞沟——1980年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2003年。高星、王惠民、裴树文、陈福友、冯兴无:《水洞沟遗址2003年发掘的主要成果》,《旧石器时代论集——纪年水洞沟遗址发现八十周年》,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84-86页。

谢飞:《泥河湾》,文物出版社,2006年。

贾兰坡:《欧洲旧石器时代艺术》,《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第357-358页。

Service ER. Primitive Social Organization .New York:Random House, 1962.

Hash:87581451b45ac0635b53b6a527c85bdaae9bfba5

声明:此文由 朔方论坛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