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着人间的兴衰枯荣,沧桑变迁——老鹳岭摩崖石刻

阳城地处三晋之南,为太行、太岳、中条三山交汇之地,这块1968平方公里的土地,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阳城山水美如画,经典传奇故事多,这里山围如帐、嶂迭如屏,、壑秀岚美、丛茂林菁,衍生了与中华文明相携共行的‘嫘祖养蚕’、‘尧王选贤’、‘愚公移山’等史前神话,辉映着阳城悠久灿烂的历史。行在阳城,几乎各种历史文化现象都能在这里找到踪影。在阳城县城西十余里的固隆乡境内,就有一座类似于龙门石窟摩崖石刻,令人惊叹,只是规模大小不同而已。

这片摩岩石刻位于固隆与沁水相接壤的老鹳岭上。沿着羊固公路到达山顶,我们一家人行在松林中,涛声阵阵,边走边聊,一片裸露的黄沙岩出现在眼前,它们被岁月的风雨雕刻成了起伏的曲线,让人忍不住想去触摸它的温柔。穿过一段松林,一片石壁突兀在眼前,我们的目的地到了。

这片摩岩石刻分布在自然形成的两块巨石上,左大有小,上边分别雕刻着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佛像。左边的佛像群,分上下两部分,上边的中央菩萨,坐落在莲花宝座上,左右各有三尊小佛并肩而立。下边也是一组佛像,只是看不清是什么。而右边的石头上,中间是两尊叠加在一起的佛像,左右各有一尊小佛像不规则地分布。在两块巨石的顶部是伸出来的岩石,形成了一个小小的石龛,为这些佛像遮风挡雨。整个石刻,虽然经历了上千年的风雨洗礼,有的部位已缺失或模糊,但总体上依然生动逼真,端庄大方,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可见古代石刻艺术之精湛。

摩崖石刻,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石刻艺术,是指人们在天然的山崖石壁上所刻的书法、造像或岩画。它起源于远古时代的一种记事方式,盛行于北朝时期,直至隋唐以及宋代以后,连绵不断,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史料价值。

固隆的摩崖石刻,建于宋辽时期。据当地的老人介绍,古代老鹳岭也是一个佛教圣地,山顶上建有一座寺庙,叫红梅寺,旁边还有一个尼姑庵,佛音悠悠,香火缭绕。这片摩崖造像的出现,不是孤立的,它与身旁的寺庙一样都是宗教文化的体现,是人们表达宗教信仰,净化心灵的场所。

岁月悠悠,这里的古寺已不在,梵音也早已断绝,唯有这些镌刻在石头上的佛像,伴随着花开花落,见证着人间的兴衰枯荣,沧桑变迁。虽然它的体量有点小,但作为阳城县绝无仅有的磨牙造像,具有一定的历史、艺术价值,也具有一定的旅游观赏价值,在阳城全域旅游进程中,老颧岭摩崖石刻风景区正在开犮之中,不久将成为人们休闲旅游、生态游的好地方!

Hash:f00a32745b4eca3b57de56a34d4409a913a813b6

声明:此文由 晋城文旅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