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嘉木艺术馆 |

园 无 石 不 秀

厅 无 石 不 华

斋 无 石 不 雅

居 无 石 不 安

赏石,是几乎独属于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艺术文化。在中国,人们对石头的鉴赏古已有之,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

著名的“和氏璧”典故中,一块无瑕美玉与帝王权力的辗转,便能窥见古人对奇珍异石的推崇。从王权的象征,到君子明志的寄托,石有万相、美在千秋

奇石,来源于深山,诞生于天然,历经风吹雨打,修成独特的形貌与难得的风骨。正所谓“石性沉静,不随波逐流。石可破也,不可夺其坚。”称赞的便是石的孤高品质。

目前,我国已发现的观赏石种类达几百种,其中有饱满莹润如古玉、筋骨嶙峋如太湖石、灿烂光华如鸡血、素雅粗粝如岩云。

石之形态、色泽、质地,几乎包罗万象囊括寰宇,每一种都寄托着国人丰满的精神志趣。

人们常说“园无石不秀,厅无石不华,斋无石不雅,居无石不安”。赏石不仅仅是鉴赏艺术,更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先有君子风骨,后有赏石情操。观赏一方石,是自然艺术与人文精神的双重共鸣。

纵览古今,园林多用奇石造景、文人雅士刻石为镇纸、寻常人家求石镇宅祈福,就连黄发小儿也爱在河滩边收捡漂亮的鹅卵石

赏石不分种族、阶层,无论贫贱、富贵,去除了一切限制,只留下单纯的审美。

白居易《北窗竹石》诗云:“一片瑟瑟石,数竿青青竹。向我如有情,依然看不足。”唐朝宰相牛僧孺更是“待之如宾友、亲之去贤哲、重之如宝石、爱之如儿孙”。白居易也评牛僧孺为“休息之时,与石为伍”。

拙朴之石,往往比花鸟鱼虫更耐看。石千年不腐、四季不败,如君子之气,浩然长存,赏石观心,弥足珍重,亦是修炼人生。

国人赏石,讲究“瘦、皱、漏、透”四字诀,而后更延伸出了“形、质、色、纹、韵”的要诀。

这些赏石之道,不只是浮于表面地欣赏石的形态,更是以传统“儒、释、道”的多元文化思想来鉴赏石的艺术内核。从具象美、意象美乃至抽象美,赏石赏石,亦是一次辨心的旅程。

【关于传承】

“奇石贵天然,虚实肥瘦皆无价;精品在人为,形色纹质自有情。”用石造景,以石居家,赏石文化渐渐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

石有道,学无涯,德厚者,境自高。赏石不仅是一种休闲方式,更是一种精神追求,苏州嘉木艺术馆始终身体力行,带动广大石友,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丰富、发展、弘扬赏石文化。

Hash:141c67f62aab614b0b197bd8167fbe458dc3a831

声明:此文由 修合之家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