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远古到明清,五莲5000年历史文化在这里了!

摄影:王云飞

五千余年沧桑浮沉,丹土遗址、张家仲崮汉墓等文化遗存,见证了五莲从远古至秦汉乃至明清历史变幻。古朴陈实的石器、玉器和陶器揭开了五莲文明的曙光,秦时明月曾在这里高悬,延绵千年的汉家风采滋养着五莲这片神佑之地。随着岁月的流逝,其历史的余韵,文化的甘醇,愈加让人流连忘返,回味悠长。

文明曙光

东夷文化是华夏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而五莲是东夷部族繁衍生息的重要故地。在今五莲境内发现了丹土、董家营、东城仙、呈戈庄等遗址,出土了大量文物,充分证明今五莲地区是东夷文化的核心地区之一,对探索史前文化以及中国文明的起源具有重要意义。其中丹土遗址的文化内涵尤为丰富,通过数次考古发掘,发现了大汶口文化晚期、龙山文化早期和龙山文化中期三个连续扩展的城址,其中大汶口文化城址是目前海岱地区经过科学发掘最早的城,堪称“海岱第一古城”。丹土遗址出土的石器,使用磋磨、钻孔等加工技术,有了农业生产、手工业加工、狩猎等功能区分,说明这一时期的农耕经济有了长足发展。新石器时代晚期,玉器脱离石器,成为宗教、财富和权力的象征,玉器制作发展为独立的手工业部门。丹土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玉钺、玉琮、玉璧、玉镯、大玉刀、玉璇玑、玉鸟饰件等玉器,充分体现了海岱地区玉器体大、扁薄、钻双孔等特征。出土的蛋壳陶高柄杯,胎薄,表面黑亮。

玉璇玑,1989年出土于丹土遗址,属龙山文化时期文物。豆绿色玉质,内圆,外有三齿牙,其中两齿上有阑齿,边缘较薄。造型极具动感,和谐而有韵律,常用作装饰物,考古学家推测其可能带有礼仪或宗教上的意义。

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的大玉刀,1989年出土于潮河镇丹土遗址。礼器,通体磨光,器形扁薄,夹有网纹,呈梯形。

玉琮,1978年出土于潮河镇丹土遗址,属于大汶口文化晚期的礼器。玉呈浅灰色,通体磨光。内作圆筒状,外为方形,寓意天圆地方。

三代遗珍

五莲县境内出土了大量夏商周时期的文物,特别是青铜器很有代表性。山东境内出土的青铜器,最早可追溯到四千年前的龙山文化,五莲地区出土的最早的青铜器是西周时期的。这一时期的青铜器演变脉络为造型由严肃变为奇巧,器型由厚重转为轻灵。

玉璧,1976年出土于洪凝街道河西遗址,是春秋时期的礼器。玉璧两面雕刻的纹饰相同,中饰谷纹,外圈镶夔龙纹,夔龙纹与谷纹之间饰陶纹。玉质温润,造型古朴,做工精细。

图为战国时期的铜剑,1981年出土于中至镇遗址。素面,厚脊,剑身较长,双面刃,前锋内收较尖。

秦汉气象

聚落是人类聚居和生活的场所,《汉书·沟洫志》记载:“或久无害,稍筑室宅,遂成聚落。”在今五莲地区,有大量的汉代聚落遗址,为研究汉代社会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五莲境内有相当多的汉墓,除张家仲崮汉墓群外,还有汉王村汉墓群、北店汉墓群、陈峪汉墓、岳家庄汉墓、小窑汉墓。汉墓出土的文物反映了汉代生产、生活的基本面貌,为研究汉代墓葬制度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秦代诏版,1981年入藏五莲县博物馆,为铜质印章。长方形,阳文,篆刻有60字。背面有弧形顶钮,钮上有一圆孔,并刻有四条龙、两个火球及卷云纹。

图为双耳扁腹壶,汉代铜质盛器,1979年入藏五莲县博物馆。汉代的铜器比春秋战国时期更加精巧轻盈,更具装饰性和艺术性。

流风余韵

汉代以后,今五莲地区的文化在整个文化发展进程中,虽不如汉以前发达,但仍有可圈可点之处。晋代时期,今五莲地区属于青州城阳郡,南北朝时期属青州东莞郡,隋代分辖于徐州琅玡郡莒县和青州高密郡东武县,唐代属密州高密郡的莒县和诸城,宋金时期分属莒县、日照、诸城县,明代分属莒州和青州府的诸城县,清代属沂州府莒县和青州府诸城县。由于行政区划的频繁变动,很难理出清晰的历史文化发展脉络,但秦汉时期发达文化的遗绪依然存在,仍以其独特的发展方式前行。现存文物主要有唐宋元明清时期的精美瓷器、方孔圆钱、玉器和明代鎏金铜佛等,直接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文化现象。

唐代三彩罐,1973年出土于松柏镇前长城岭遗址。该容器腹上有一周凸弦纹,口、颈、腹下部、足施黄色釉,腹上部施绿色釉,色调素雅、造型精致。

明代青花瓷,1983年由许孟镇仁里三村捐献。该青花瓷圆鼓腹、高圈足,腹部饰有荷花图案,腹与足之间有一周凸弦纹,为盛器。

清代玉山,1979年入藏五莲县博物馆。玉质细腻温润,背面浮雕山水、鹿等,雕刻精致,艺术价值极高。

(文字根据线上传播方式对原作有部分删改。来源:中国国家地理地道风物 撰文:郭公仕。摄影:郭公仕等。内容来自:《风物中国志.五莲》)

(来源:五莲宣传)

Hash:b09767d5c2a4d2a6c5c4b3a5221de33cd3731da8

声明:此文由 微观市北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