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承天寺

泉州承天寺

位于市区南俊巷,规制宏大,被称为“闽南甲刹”。原是五代清源军节度使留从效南园。五代后,周显德(954—960年)始建,初名南禅寺,置僧田900石,僧省僜为第一世住持。宋景德四年(1007年)赐名承天,嘉祐间(1055—1063年),改名能仁。政和七年(1117年)复名承天寺,另名月台寺。元至大间(1308—1311年)建塔七座,后毁于火灾。明洪武、永乐间(1368—1424年),僧原辅、道陵、智庄、得众、至昌先后修葺。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增建檀樾祠,不久,毁于兵。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僧方灿募缘重建佛殿。万历间(1573—1619年),僧宗彬、慈约再度修建。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郡人施公重修。嘉庆十四年(1809年),中书曾宝光暨僧淡起、淡融、然修、奕秋等重修。清光绪间(1875—1908年),寺宇破落,僧云果托钵海外,起而中兴。“文化大革命”期间,惨遭劫难。后新加坡侨僧宏船发愿募资重建,历时5年,基本恢复了原有规模。

(辑自张惠评 许晓松著《泉州海丝史话》)

(图片来源于网络)

Hash:e1b4f6140281eaede88fbb78f2137c1dfcebc1cc

声明:此文由 泉州史志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