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存最早最大的妈祖庙——泉州天后宫

点击上方“超人的旅途分享”和我一起重走丝绸之路!

泉州天后宫始建宋庆元二年(公元1196年),泉州是我国海外贸易最高峰--宋元时期的最大港口,妈祖因被引进至海外交通贸易繁盛的泉州港,成为泉州海神,并因漕运及海外交通的发展,成为全国性海神并远播海外,所建庙宇是海内外同类建筑中礼制规格最高。

泉州天后宫

史料记载,泉州天后宫始建于宋庆元二年(1196年)。传说其年,“泉州浯浦海潮庵僧觉全梦神命作宫,乃推里人徐世昌倡建。实当浯江巽水二流之汇,番舶客航聚集之地。时,罗城尚在镇南桥内,而是宫适临浯浦之上。”当时建的这座妈祖宫规模已经很大,有三殿、山门、两廊、两亭。宋徽宗宣和四年(1122年)对莆田湄洲妈祖庙赐额“顺济”,称为顺济宫,74年后妈祖文化正式传播到泉州、泉州天后宫开建。“顺济”者,即顺风以济之意。

泉州天后宫前德济门外的聚宝街、万寿路富美码头是泉州宋元时期进出口货物的集散地。据记载,11世纪时镇南门内外“异货禁物堆积如山”。13世纪(南宋)时太守游九功拓地增筑翼城,“沿江为蔽,以石成之”,城内外商业繁荣,有“画坊八十”、“生齿无虑五十万”。13世纪城门附近更加繁荣,时人称赞“四海舶商诸蕃琛贡,皆于是乎集”。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监郡偰玉立拓南罗城,把原城墙围长20里扩为30里,改镇南门为德济门。14世纪(明洪武年间),德济门城墙加厚增高,建筑月城,其后屡有重修,至民国37年(1948年)毁损。

德济门遗址还发掘出了很多宗教石刻,包括伊斯兰教、印度教、犹太教、佛教、基督教等宗教。有一块宗教石刻一面刻的是古基督教的莲花十字架、一面刻的是伊斯兰教的云月图,这种石刻,是泉州以前从未发现过的。 在一块石鼓上刻有六角星,中间填刻有花卉,这可能是犹太教的石刻。

宋元时代,泉州成为世界贸易港之一,元政府为了发展海上贸易,于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下诏“制封泉州神女护国明著灵惠协正善庆显济天妃。”元世祖称妈祖为“泉州神女”,并封其为天妃,妈祖的神格骤然提高。至元十八年元世祖再次下诏,在泉州天妃宫举办祭祀和褒封天妃的典礼 。大德三年(1299年),二月二十日,元文宗下诏书,“加泉州海神曰护国庇民明著天妃。”诏文中直呼妈祖为“泉州海神”。妈祖的海神职位进一步明确。。由此,确立了妈祖的海神职位。其后,元代帝王为了漕运、海运的顺利,多次诏封妈祖,以祈求妈祖的庇祐。元代帝王在蕃人云集的泉州港多次御祭天妃,其影响之大是可以想见的。

清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施琅征海,师次于此,“神涌潮济师”、“有助顺功”。敕封“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宏仁普济天后“,后易宫名为“天后宫”。康熙二十四年,钦差礼部郎中雅虎来宫致祭。雍正元年(1723年)御书匾额“神昭海表”,今悬挂于殿中,乾隆后历代有重修。建筑群还保存宋代构件和明清时代木构建筑,是海内外同类建筑中规模最高规格、年代较早、而著称于世的古迹,1987年由国家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后正殿,虽历经沧桑,但明清木构建筑至今依旧保存完好,而且保留来代构件。正殿占地面积635.5平方米;筑于台基座,高出地面1米,采用花岗岩石砌筑的须弥座,束腰处浮雕“鲤鱼化龙”、雄狮、文房四宝“八骏云火”、仙家法器、鹤舞云中、宝盖莲花等图为二度空间动态艺术造型、雕刻刀法熟练,生动活泼,表现其神职至高无上与教属。殿内木梁骨架,立于圆形花岗岩石柱,柱头浮雕仰莲连珠斗,挑出斗拱承托梁架作九架粱,建筑结构比较特别,空间变化很丰富,门窗弯枋雀替,雕花精致细密,纹饰丰富多彩,既有几何图案,又有花卉水族,鸟兽人物。托木部位有凤凰牡丹,寿梁中作如意访心,表现女性神庙。

殿内油漆用朱地画“暖八仙”之一的钟离及如意相间图案,其绿地雕彩西蕃莲及喜鹊登梅图案,有吉祥的象征,有的图案作异兽,寓意“益寿”。殿内础浮雕,更是琳琅满目,八骏、八宝、傅古鸟龙及各种花卉,表现着水族鱼龙腾空翻浪,与百花争妍,这都是表现道教主题的图案,以福禄寿吉祥物作衬托,呈现仙家的非凡境界。

今年是泉州和澎湖民众共同‘乞龟’祈福的第11年,台湾澎湖先民有75%来自泉州,“乞龟”是澎湖乃至台湾最具特色的元宵民俗活动之一。“乞龟”的习俗200多年前从泉州传到澎湖,并发扬光大。2007年起,泉州天后宫与澎湖天后宫携手合制“大米龟”,为两岸民众祈福。如今,“乞龟”成了泉台两地携手举办的一项传统闹元宵活动。

“摸龟头起大楼,摸龟嘴大富贵,摸龟身大翻身,摸龟脚吃不干,摸龟尾吃到有头有尾。”在为象征福寿安康的“米龟”点睛揭彩后,重达5.35万斤“大米龟”立即被现场民众围得水泄不通,大家从头到尾摸遍“米龟”全身。

妈祖姓林名默,也叫默娘,娘妈,于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农历三月二十三在福建莆田贤良港诞生。据史料记载,她聪颖灵悟,”不类诸女“,有识天象、懂医理、擅涉水的超常本领,一生扶危助困,济世救人,做了大量可歌可泣、感天动地的好事,极受人们的敬重和爱戴。宋雍熙四年(公元987年)农历九月初九在一次海上抢救中不幸遇难。从此以后,航海的人又传说常见林默身着红装飞翔在海上,救助遇难呼救的人。因此,海船上就逐渐的普遍供奉妈祖神像,以祈求航行平安顺利。

妈祖,生前博爱无垠,名闻遐迩;殁后灵迹彰显,声动朝野。自北宋开基显化后,历代帝王莫不尊崇有加,叠赐褒封,其中宋代14次、元代5次、明代2次、清代15次,共达36次。封号从”夫人“、”妃“、”天妃“、”天后“直至”天上圣母“。历代朝廷都遣官致祭并载入国家祭典。

起源于湄洲,发祥于泉州的妈祖信仰,随着闽南先民的足迹,在台湾一路传播,发扬光大,成为今天两岸一种共有社会文化现象,是泉台两地独特的”神缘“情结。

宋元之交泉州港崛起之际,泉州海上先民为征服海洋战胜自然力的精神需求,创造了”海神“,寄托了以”神力“驾驭自然力的希望,妈祖信仰应运而生,通过”海丝之路“传播世界各地。迁移扩散是妈祖文化传播最主要的途径,台湾妈祖信奉是大陆移民来台开始的,台湾海峡的移民史正是台湾妈祖文化的信奉史。

台湾妈祖信奉主要是从湄洲祖庙分灵来台的湄洲妈,从泉州天后宫分灵来台的温陵妈,从厦门同安分灵来台的银同妈为主。妈祖信仰是台湾社会的主要民间信仰,据统计,台湾从大陆分香的妈祖宫庙超过了2000座,信众多达1600多万人,古台湾人口的三分之二。可见,海峡两岸妈祖信仰的历史渊源是深远的。妈祖信仰自明清时期被移民带入台湾以来,就成为台湾民众社会心理的一大组成部分,并深入的影响着台湾民众的日常生活和思维方式。

妈祖文化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她有着丰富的内涵,在现代社会发挥着增强两岸同胞民族情感,增进两岸文化交流,促进两岸经贸往来的重要作用,珍惜这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并把她发扬光大,是今天人们的一份责任。

妈祖信仰经由泉州先民从海上丝绸之路传播出去,在台湾、越南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生根发芽,促进了海内外华人华侨的文化交流。

如果你想在环中国途中与刘海翔互动,那么请关注本公众号,实时留意他的行程,或直接留言交流。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海外段骑行的内容,请先关注本公众号,再查看历史消息,有大量骑行游记等你来看。

唯有梦想 方能远行

我是超人刘海翔,从威尼斯骑行到泉州。全程30000多公里,

重走丝绸之路。跟我一起上路吧!

长按识别二维码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和我分享你的感受!

点击下方“ 阅读原文”支持超人骑行!

Hash:aa191d6124b5e86b682c73be0057f2e7860ffd6d

声明:此文由 超人的旅途分享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