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福州的这个小村庄是中国水下考古的“摇篮”?

五千年前,闽越族先民聚于此处,筚路蓝缕,渔猎耕作,孕育海洋文明;

汉唐之时,东吴兴建温麻船屯,闽王王审知开辟甘棠港,自此千帆竞发;

宋元之际,名列福建五大窑系,三十六龙窑远销东南亚,海上贸易不断;

明清之时,控闽台水道以定海疆,建定海古城以御倭寇,享“会城重镇”之誉。

这里就是有“省垣海上门户,闽浙陆上咽喉”之称的连江县海湾,它是连江著名“三湾”之一,海域面积135平方公里,扼闽江口、敖江口,素称“闽江北喉”。

近日

“2018海丝寻迹·定海行”系列活动之一

定海湾古沉船考古发掘30周年纪念活动

在连江举办

据悉,活动由中共连江县委、连江县人民政府主办,由福建博物院、福建省海洋文化中心指导,福州晚报、连江县志办、连江县科技文体局、连江县筱埕镇人民政府承办。

全国知名水下考古及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领域的3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活动,专家们对定海与明清中琉航海、定海水下考古、海丝申遗等进行探讨交流。

此次获邀嘉宾中包括中国水下考古拓荒“三剑客”的张威、杨林,中国水下考古“黄埔一期”的栗建安、林果、邱玉胜、吴春明等人。

30年前,他们与连江定海结下了不解之缘

30年后,他们又重聚定海

定海湾水浅、离岸近、水流平缓,非常适合水下考古培训。正因为这样,定海湾培育了我国最早的水下考古队伍,他们已成为水下考古及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或骨干。

国家博物馆考古部原主任杨林

三十年前的定海湾古沉船遗址发掘,是中国水下考古史上的多个第一次,具有里程碑的重要意义,是我们考古工作者难以忘怀的地方。当下的定海湾,对于福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参与联合申遗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国家博物馆原副馆长张威

定海湾究竟有什么魅力让他们念念不忘?

在福州“海丝印记”中

定海湾占据着重要分量

它还是中国水下考古的“摇篮”

创下多个第一

↓↓↓↓

我国最早的两期水下考古人员培训地;

我国最早将沉船遗址列为水下文物保护单位的地方;

白礁一号沉船遗址现为省级文保单位。

白礁沉船遗址

(资料图)

1990年和1995年,中国与澳大利亚国学者联合对定海湾内的白礁一号沉船遗址进行了海底调查与发掘,取得了丰硕成果。

白礁一号调查、发掘的水面平台与潜水作业

(资料图)

白礁一号遗址的水下发掘

(资料图)

1990年中国水下考古培训一期学员在定海湾考古

(资料图)

出水器物研究

(资料图)

11月24日,“海丝寻迹·定海行”正式启动。作为系列活动之一的“顺风相送定海湾——沉船文物展”,已于11月25日在连江县博物馆开展。据悉,沉船文物展日期为2018年11月25日至2019年5月31日。

参观者可以看到哪些珍贵文物呢?

110件珍贵文物将对外展出

连江是福州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定海湾更是历代“顺风相送”的繁忙航道,是我国古沉船分布最密集的水域之一,发现了不同时代的沉船遗址、沉物点二十多处,出水文物数万件。连江县博物馆馆藏1000多件,此次对外展出110件珍品。

图片来源于连江微新闻

明代郑成功铜铳系镇馆之宝

这些文物集中在宋元明清四代,包括宋代铲形石砚、元代铜权、南宋青釉执壶、明代长腹小口瓶等。

其中,明代郑成功铜铳(长约79.4厘米,重13.5公斤)是国家二级文物,也是连江县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该铜铳刻有“国姓府”三字,为郑成功水师船所使用的小型火炮。据了解,明朝皇帝赐郑成功朱姓,故郑成功以“国姓”为标志,如“国姓府”“国姓船”等。

可进行一次探秘之旅

定海为何享有“闽江北喉”“会城重镇”之誉?西域石刻为何出现在定海?定海为何是古琉球到闽首站?定海湾如何成为中国水下考古的“摇篮”?白礁一号沉船出土了什么珍贵文物?通过文物展出、图片展示、文字介绍等方式,参观者可以进行一次探秘之旅。

据悉,郑和航海线路图、福建往返暹罗路线图、福建往返古琉球路线图,“羽翼凤尾双头天使”形状的西域石刻,以及白礁一号、白礁二号、大埕渣、金沙湾、龙翁屿一号、龙翁屿二号、北茭、蛤沙8处沉船遗址的出水文物情况,1990年水下考古的珍贵照片,都将在本次沉船文物展中展出。

说了这么多

是不是已经迫不及待想去看看了?

快约起来吧~

“顺风相送定海湾——沉船文物展”

地点:连江县博物馆

展出时间:2018年11月25日至2019年5月31日

资料来源:福州晚报

Hash:9a59b8e80a2d15a89f79204309594bca02b7375d

声明:此文由 糖猫说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