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民间档案 | 口述大陈岛 一段尘封60年的记忆

日前,在报刊上见“未来5年建设54个重点项目,花69亿元,大陈岛将换新貌”的报道,我对当年大陈岛的记忆,又在脑海中浮现。

1956年,我们部队在海门,住在新营房。年初,温州青年响应时任共青团中央书记的胡耀邦同志“开发建设大陈岛”的号召,组成“志愿垦荒队”来到海门。1月底,我目睹首批两百余名朝气蓬勃的志愿者在我们新营房集结,他们面对“温州青年大陈岛志愿垦荒队”大旗举手宣誓,然后高举红旗,昂首阔步出发开往大陈岛。六十多年过去了,那雄壮感人的一幕至今记忆犹新。

(章文定,原温岭新河中学教师,现退休,年已八旬)

第一次上岛演戏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在黄岩越剧团工作,每逢渔汛,都要到大陈岛演出。记得第一次去大陈岛是1960年5月份,在海门第7码头下船。当船过一江山岛洋面时,风浪特别大,让晕船的我吐得个稀哩哗啦。

那时大陈岛形势还很紧张,国民党飞机常来袭扰,台湾小股特务会偷渡过来搞破坏活动,防空防特是当时岛上军民联防的首要任务。

初次上岛,感到一切都很新鲜。唯一不适应的是难闻的鱼腥味和潮湿的海洋气候。下大陈岛经垦荒队的多年努力,出现了勃勃生机,温黄等地居民及长潭水库移民陆续迁居大陈,岛上居民不断增加,码头、商店、市场、学校、剧场等设施基本完备。

我们来到设在制高点的剧场,面前是一片平坦的开阔地。为了解大陈岛的历史,我们请大陈镇苏书记来作报告。苏书记说,大陈岛位于海门区(现椒江,当时属黄岩县管辖)东南52公里的海面上,由上大陈岛和下大陈岛组成。1955年1月,一江山岛解放,盘踞在大陈岛的国民党部队,因失去了外围屏障,决定撤退。2月初,岛上五千余居民被迫移居台湾,国民党还将遗留的码头、渔船悉数毁坏,仅留下一位奄奄一息的老人和他身旁的一具棺材。国民党部队撤退时,岛上遍地布满了地雷,就在前面的广场上,埋有百十余颗,现在岛上还留有碉堡、战壕、坑道等多处战争遗址。此外,他还介绍了大陈岛的风土人情及名胜“东海第一大盆景”——甲午岩。

后来,我们游览了甲午岩和战争遗址。

甲午岩由两片巨大礁石组成,气势磅礴,造型雄奇,岩壁如削,若神斧劈就。穿过黑树林,呈现在眼前的是一座巍巍巨礁,拔海屹立,脚下是数十米深渊,渊底海水激荡,汹涌澎湃,声如雷鸣,十分壮观。

据当地居民介绍,甲午岩原为国民党驻军的炮兵阵地,周边战壕纵横,碉堡林立,戒备森严。1954年蒋介石曾从台湾到此巡视,原建有“中正亭”,后改题为“美龄亭”。

青菜与带鱼同价都是两角一斤

1970年,我在甲午岩前和战争遗址的碉堡旁,留下了数张珍贵照片。

那时,岛上文化生活比较单调,除了看电影,就是看戏。所以剧团送戏上岛,是大受群众欢迎的。我们根据渔民的观赏习惯,演的大都是古装戏,如《碧玉簪》《白蛇传》《齐王斩后》《百花公主》等。戏票每张两角,渔船靠岸时,大多渔民先买戏票,再回家,因为迟了就买不到票了。当渔船一出海,剧场的观众就不那么多了。

渔民以打鱼为业,故岛上海鲜丰富价格便宜,而蔬菜稀缺价钱也高。我记得青菜与带鱼(每条一斤半以上)每斤价格和戏票一样,都是两角,炊熟的大膏蟹,也只3角一斤。每次演出结束离岛时,我们都带着好多海鲜满载而归。

最初岛上居民很少

第一次到上大陈,是由部队登陆艇送我们上岛,再改乘军车在环岛沙石公路上盘旋而上。那时,岛上居民极少,主要是驻防的高炮部队。

部队的俱乐部和大会堂建在半山腰,是我们住宿和演出的地方。俯瞰山下,掩映在万绿丛中倚山而建的一排排崭新营房,分外夺目;一阵阵嘹亮的军歌,在山谷中回荡,是那么的悦耳动听。这让脱下军装不久的我,仿佛又回到了军营,感到格外亲切……

素有“东方明珠”之称的大陈岛,在“垦荒精神”熏陶下,经数代人的努力,已是今非昔比。今后,随着54个重点项目的建成,一个享有“中国红色旅游第一岛”、“海峡两岸交流合作示范岛”、“零排放生态美丽岛”、“现代化数字智慧岛”、“幸福宜居平安岛”美誉的大陈岛,将成为群众度假休闲观光和寻访史迹的旅游胜地。

文章来源:中国台州

Hash:df15283e762dea890256e0c2457f340ff4db6ab5

声明:此文由 搜狐焦点台州站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