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桥一风景,武汉郊区田野里的这座百年古桥,斑驳颜值底蕴深厚

湖北省的武汉市一直有百湖之市的美誉,相比较耀眼的湖泊数量,建在各个湖泊和水系上的桥梁更加具有文化内涵。前不久,小编游览黄陂区木兰景点,在当地人的讲述中发现,附近有几座古桥,非常有年代感,且虽然记录在案,普通大众鲜有人知。于是小编就根据有限的资料去逐一寻访,首先找到了“自在桥”,一桥一风景,自在桥的背景和底蕴深厚,最重要的是至今仍然竖立在乡野小河上。百年古桥,坚实如初,斑驳颜值,底蕴深厚,让人感概。

说起自在桥,相信大部分朋友都没有什么概念,主要疑问在于它是一座什么样的桥,为什么值得推崇,它究竟有多少年的历史,关键是它现在存在与否。根据相关资料记载,这座桥还存在,并且它是一座建于明朝复刻于清朝的古桥,最近的时间段里,它还被筛选为黄陂区的文保单位,可见,桥梁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不过,与它的底蕴相比,知名度有限,很多人根本不知道它在哪里,资料上只有一句“建在木兰山以西”的滠水河畔,那在这么大的区域里如何寻找并定位它呢?

只能通过地图一个个分析排除。为此小编查询了资料,首先找到了自在桥建在长轩岭处的字眼,随后进一步定位到张家冲,再结合前面提到的木兰山以西位置,一下子就定位出了如今的黄陂区长轩岭街道长塔路木兰山村张家冲上下湾,再实地探访,果然发现桥梁的存在。桥梁建在两个村湾之间的田坝上,有文保单位的碑刻,所在的小河两岸河堤也经过加固修缮,整体来看,桥梁得到了很好保护,这座百年古桥,开始进入新的生命轮回。

走进古桥周边,首先看到的是绵延的田野和山地,成为沿途的常态景致,最近的村湾是张家冲,分为上下两个地方,相互之间有小路连接。与城区比较,这里的建筑布局非常稀疏,乡野的风景多,植被和灌木丛密集,唯一的一条小河东西横贯,点睛之笔。自在桥建在河上,不知道以往是什么状态,但目前看着很和谐,河流水流很慢,河床也不大,看着就是一般的水渠规模。想到资料上记载,张家冲附近经常遇到山洪,所以建设古桥,沧海桑田变迁,让人觉得有点不可思议。

近距离观看自在桥,可以估算下它的长度大概在10米左右,宽有2米,高度的话在3米左右,整个规模并不算大。桥面平整,有护栏,护栏别出心裁,横竖栏杆相互交错贯穿一处,看得极其严丝合缝。栏杆上雕刻有各式花纹,约莫看得出是人物图形,估计讲述的是捐钱造桥的经过,或者是传统神话故事。与桥面的狭小比较,桥墩非常硕大,累积的都是条石,相互之间也是严丝合缝,在没有水泥等建筑材料的百年前,古人是如何建造的如此规整,难以理解。

不过,根据一些老人的介绍,造桥的材料很简单,首先是巨石和条石,就地取材的可能性多一些,毕竟山石原地,大块材料肯定有。再就是辅助的材料,比如粘合的材料,老人讲是用的糯米加石灰按一定比例调制,似乎也很有道理,类似的工匠之法全国其他地方也有过。最后是桥身栏杆上的雕刻,这个是古人的拿手好戏,匠心独到的人才肯定有,不是大问题。如此一座桥,建在这样的山林原野间,人工建筑与自然风貌反差明显,确实比较突出。

还是根据当地一位老人介绍,自在桥始建于明朝,当时各地虔诚拜谒木兰山的人多,从四个方向前去,唯独堵在张家冲,主要还是交通不便,于是当地募捐建设古桥。后来古桥毁于山洪,一直到清道光年间,当地乡绅才重建了古桥。古桥复建后历经数次山洪安然无恙,于是被称为自在桥。从那时起,自在桥矗立在小河上,与自然山川融为一体,经受住岁月考验,坚守至今。一两个百年过去,张家湾村的居民换了两三代,桥梁的颜值始终如一。

走在自在桥上,看着桥两侧的流水,会觉得非常迷你。可能在两百年前,这里的山洪和流水呼啸而过,行人颤颤巍巍,推着小车走过;两百年后,同样的地方,骑摩托车的村民络绎不绝,他们背后的身影,与百年前的先祖身影,一脉相承。这座桥梁,见证了光阴轮转,感受到了世事苍茫,用斑驳的身躯承载着巨大的时光,让人唏嘘赞叹。

Hash:bf2cca0b3febba7f69844a77bd9f41999e82dbb7

声明:此文由 喵星人日志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