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王刘寄墓屡次被盗,民谣“打开康王坟,山东不受贫”是真实的吗

《运命论》有言:“故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名利之道,世人皆爱之,然出名亦有弊端,若墓葬出名,则引众人觊觎,难逃被盗之命运,绝非死者之所愿。

就像今天的人们讲究排场一样,古代的高官权贵在对待亡者的时候也要讲究排场,不仅有着繁琐庄重的丧葬仪式,而且会在亡者的墓中放入大量珍贵的财宝。虽说打扰死者是十分犯忌讳的事情,但是在暴利面前,不少人都将这些忌讳置之不理,当起了盗墓贼。

考古工作人员发现的诸多古墓中,很大一部分古墓都有被盗墓贼盗扰留下的痕迹,对后续的考古研究工作造成了不小的困扰。在山东平度附近,有一座非常有名的古代大墓,它就是康王刘寄墓。

很多国人可能从未听说过这座大墓,但是在山东地区,有这样一句民谣:“打开康王坟,山东不受贫。”也许是这句民谣的广泛传播,使得不少人都对康王刘寄墓产生了觊觎之心,之后一段时间里,康王刘寄墓曾经多次被盗墓贼光顾。那么,康王刘寄墓到底是怎样一个情况,而“打开康王坟,山东不受贫”这句民谣究竟是真是假呢?

要说康王刘寄墓,就要先介绍一下康王刘寄。刘寄是汉景帝所生的儿子,也是汉武帝的诸多兄弟之一,刘寄的身份可算是尊贵无比。刘寄被封为胶东王,他的封地就位于今天的山东地区。

西汉时期的胶东地区可是富饶之地,康王刘寄的陵墓也因而修建得十分宏大。根据考古专家的调查,他们推断康王墓所在的地方原本是一座山,为了修建刘寄的陵墓,这座山被夷为平地。在刘寄被殡葬之后,当时人们又将该陵墓填土填成了巨大山丘,其工程之大,令今人惊叹。单从修建规模来看,不难推测康王刘寄墓定然不凡,其中极有可能隐藏无数珍宝。

除了修建规模,我们还可以通过横向对比,来猜测康王刘寄墓的情况。也许有人想用汉武帝陵来比较,但此比较并不合理,原因在于虽然刘寄是康王,但他和汉武帝依然存在不小差距。尽管不能和汉武帝比较,我们可以通过和中山王刘胜的合葬墓来对比。

在上世纪70年代,考古工作人员对中山王墓进行了发掘和清理工作,他们在墓中发现了包括金缕玉衣在内的许多珍贵文物,中山王墓中的考古发现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其价值之大难以估量。

康王刘寄和中山王刘胜同样是兄弟,二人的地位相差无几,以中山王墓来推测康王刘寄墓,具有不小的可信度,这样来看,康王刘寄墓中极有可能藏有无数珍宝,而这句有关康王刘寄墓的民谣也由此而生。

除这些外,康王刘寄墓屡次被盗,也从侧面反映了此墓蕴含巨大的价值。在1998年到2002年的4年时间里,康王刘寄墓被盗次数多达18次,这些盗墓贼大多都是农民,他们通过盗取康王刘寄墓中的陪葬品,获利多达100余万元。如此高的被盗频率,如此多的获利数额,都体现了康王刘寄墓价值之高。

从修建规模、横向对比、被盗事件三方面来看,民谣“打开康王坟,山东不受贫”是具有一定的可信度的,并非空穴来风、夸大之语。面对这样高价值的古代大墓,有关文物部门采取了许多措施来保护它。自从2002年起,当地的文物部门建立了专门的保护区,并派相关人员进行看守。保护区内部实行封闭式管理,种植树木花草,禁止一切开采行为。

虽然康王刘寄墓屡遭盗窃,但是国家并没有允许考古人员对其进行发掘工作,这可能是出于稳妥谨慎的考虑,毕竟如此大规模的发掘工作,要做到没有丝毫闪失极具难度。

相信随着考古技术的发展,康王刘寄墓会在未来的某一天,向世人展现自己的真实面目,到那时,它所出土的珍贵文物,会带来震惊世界的考古发现,而那句关于康王刘寄墓的民谣也会得到证实。

此外,国家有关部门应该加大对盗墓贼的打击力度,避免更多的古墓受到侵害。与此同时,国家应该加强保护文物的宣传力度,强化人们的文物意识。只有这样,才能让盗墓贼陷入人民战争中,让他们无所遁形。最后一点,国家应当成立相关部门,用于追回被盗文物,减少被盗损失。

Hash:efc4fab8733f786a48e2349ac22cf9614636a76f

声明:此文由 冷赋忆史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