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江这座福建仅存的唐代石塔,任时光荏苒,屹立千年...

连江县凤城西南,有一条街名为仙塔街,顾名思义,这里有一座名为仙塔的石塔。这座石塔建于唐大中三年(公元849年),距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是福州地区现存最早的仿木结构楼阁式石塔,也是福建省仅存唐代大型石塔。塔为花岗石砌建,八角楼阁式,正门两侧镶刻着两尊武士石雕像。这两尊武士高1.80米,高大威武,身材健硕,给人以雄壮魁伟之美感。

仙塔原为连江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根据福建省政府公布的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册,连江县的这座唐代仙塔已被列入,成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仙塔以精美的雕刻装饰而著称,塔基刻有滚浪波纹,上面叠以莲花纹塔座,八个面的雕刻画面各不相同,有天牛、天马、双狮戏珠及双凤朝阳祥云仙鹤等浮雕。

塔基上部为佛龛,龛内原嵌有两尊青石罗汉佛像,而今这些罗汉像已难觅踪影,只在塔内壁佛龛里尚存一尊残像。

佛龛下方雕刻着连枝莲花及神兽图案,两面相连接的尖角上刻有一枝含苞待放的莲花,莲花顶端向外伸展着两条张着大口的龙首。其实这些龙首并非专为装饰之用,它也是整个建筑的一部分,起着联拱榫接的作用。

龙首之上,即第一层塔的顶端,覆盖着瓦形塔檐。这些雕刻精美绝伦,彰显唐代建筑雕刻风格,经千年风霜雨露的侵袭,至今依然清晰可见,令人叹为观止。

相对于第一层,塔的第二层雕刻则简单得多。也许是第一层供人观赏,而第二层因高度原因,即使雕刻精美,人们也看不真切。由此可见,这座塔在建造之时考虑得还挺实际的。

石塔的一旁原有一座寺院,据史书记载,这座寺院本名竹林寺,唐咸通年间,当时的皇帝御赐寺匾,更名为护国天王寺。而这座石塔原本是作为寺中的藏经塔,据说建塔时,仅修建了两层之后,那座寺院便损毁了,因此石塔也就半途而废,没有继续建造下去。如今展现在众人面前的,便是这仅有两层的石塔。用现代的话来说,这座建筑成了半拉子工程“烂尾楼”,这一“烂”就是千余年。

当地百姓把这座未建成的石塔称为“无尾塔”,这其中还有一段民间传说:古时候在连江县玉泉山上,有一个成精的犀牛怪屡屡下山祸害百姓,村民们深受其害,苦不堪言,多次寻访和尚道士来作法驱魔。然而这犀牛怪法力无边,和尚道士们与它斗法均败下阵来。

恰好临水夫人陈靖姑途经此地,见到百姓遭难深感同情。她手持一把拂尘,与那犀牛怪大战数十回合,直杀得飞沙走石、地暗天昏,趁着那犀牛怪力尽胆怯之际,陈靖姑拂尘一扫,将仙塔的塔尖飘移到玉泉山上,一阵巨响,将犀牛怪压在了塔尖内,幻化成玉泉山上的犀牛岩。

从此犀牛怪再也不能祸害人间,百姓得以安居乐业,陈靖姑飘然而去,而仙塔也成了无顶之塔。如今在连江近郊的玉泉山上,犀牛岩依然耸立,岩顶上一尊精巧的小石塔仍在,这些都成为玉泉山上的最佳景致。当然传说毕竟是传说,玉泉山上那座小巧的塔与这座仙塔没有任何牵连。

▼塔内阶梯通道

▼塔内阶梯通道顶部

▼二层塔顶

▼二层塔门左右处浮雕的石像

▼登至二层塔顶的石阶,石阶缝处长满杂草

▼二层塔门左侧刻有“大方广佛华严经”

▼右侧刻着“大乘妙法莲华经”

▼门额处刻的为篆刻,字为“悉达多密达罗”

▼一层与二层石阶转角的佛龛里,有二尊残存罗汉像

▼残存的武士像

来源:周琦 (《金凤》刊物)

新媒体编辑:文墨

原创投稿邮箱:3150816079@qq.com

Hash:24f718d74b80b8bb3cfbca59bada7a81433b3847

声明:此文由 海连江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