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中学走出的牛人!登上人民大会堂,被国家表彰!

来源:温州日报瓯网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联系我们

9月29日上午,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乘坐礼宾车,在国宾护卫队的护卫下,前往人民大会堂

经中共中央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于9月29日上午10时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

其中,高铭暄获“人民教育家”称号。

高铭暄

“人民教育家”

高铭暄,男,汉族,中共党员,1928年5月生,浙江玉环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刑法学研究会名誉会长。他是当代著名法学家和法学教育家,新中国刑法学的主要奠基者和开拓者。作为唯一全程参与新中国第一部刑法制定的学者、新中国第一位刑法学博导、改革开放后第一部法学学术专著的撰写者和第一部统编刑法学教科书的主编者,为我国刑法学的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作出重大贡献。

高铭暄祖籍平阳县水头镇,1928年5月出生于玉环县,斯时玉环隶属于温州。高铭暄在瓯海中学和温州中学度过了中学时期。耄耋之年,温州往事于他犹然历历在目。

2015年,在刑法学方面的巨大成就,使高铭暄成为荣膺“切萨雷·贝卡里亚奖”奖的亚洲第一人。照片由高铭暄学生提供

【1】

求学市区:从倒数到第9

环县古渔村鲜迭,又叫鲜叠村,按照当地方言,就是海鲜丰盛、层叠不尽的意思。出生于此的高铭暄,天天看着家门前船来船往,幼小的心灵常常追随消失在天际的船只,对外面的世界生出无限向往。最为向往的,一是父亲当时工作所在的上海,再就是乡人们口中很是繁华的市区温州。

1941年春季,高铭暄从鲜迭小学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以入学考第146名的成绩被瓯海公学(1942年更名为“瓯海中学”,今温州四中前身)正式录取,踏入他向往的城市开始中学生涯。瓯海公学是私立学校,著名的民族企业家谷寅侯出资并自任校长,管理科学,名师满堂,是温州地区当时首屈一指的中学。

瓯海公学当年招生,正式录取名额共150名,备取名额大概几十名。一个来自小村庄的孩子,能考上这样的学校当然很足以自豪;然而,来到瓯海公学的高铭暄,在倒数的名次面前,却又实实在在地感觉到,自己是个乡下人,和城里的孩子是有距离的:不仅成绩上有差距,各个方面都有差距。他记得,那时才第一次看到了电灯、电话。有一天晚自习,教室里的灯忽然灭了。他把灯泡捻下来看了看,好奇地把大拇指探进灯头,想试一试是否有电。“啪”地一声,手指被弹出来,又麻又疼……那些年,他告诫自己,要努力缩短自己作为乡下孩子和城里孩子的距离。初中毕业,他如愿考上了温州最优秀的高中——温州中学。

当时社会风气对学识很敬重。高铭暄印象中,瓯海中学的毕业考试非常严格,考场的讲台桌上摞着一沓沓未拆封的信件,都是有钱有权人家发来说情的。监考老师虎着脸,原封不动地把这些信搬到考场中来,一来表示自己的清高和清白,二来也让学生们安心考学,不要担心不公平,也不要试图走歪路子。

一群学生走进街头杂货店买东西,店员首先接待的,是佩着温州中学校徽的学生,其次接待瓯海中学的,然后才是其他学校的。温州中学的盛名,也由此可见一斑。

温州中学的时任校长朱一青和继任的金嵘轩,都是学界名流。高铭暄至今仍能点出当年的各科老师:语文老师是北平燕京大学北京大学前身)毕业的温籍史学家董朴垞,学识渊博;英语老师杨悦礼教他通篇背诵莎士比亚名著《威尼斯商人》;苏昧朔先生的第一个入室弟子叶曼济是他的美术老师;地理老师陈铎民,也就是后来杭州学军中学的创办者,讲课抑扬顿挫,引人入胜,在他的教导下,高铭暄养成了上课、开会记笔记的终身习惯……此外,苏步青、夏承焘等等名人,都不时来温州中学开讲座。

高中毕业时,他的毕业证书是第九号,也就是以第9名的成绩毕业。数十年而下,当年老师们殷殷教导的恩情,他时刻铭记于心。当年温州中学高中部,成了今天温八中的所在地。2008年参加世界温州人大会时,他特地跑去旧校址,不巧校门紧闭,他就在外面绕着围墙走了一圈。

【2】

立志学法:战乱激发家国情感

除了课业,高铭暄在高中期间还参加了学校很多活动。

高二那年,温州中学组织了《建设新温中》的征文比赛,高铭暄洋洋洒洒写了篇一万多字的文章参赛,得了第一名;还在《温州日报》上,用笔名刊发过两篇小散文。他自幼受父亲影响喜欢京剧,周末经常和同学相约去戏院听戏。温州中学的不少老师是京剧票友,课业之余,师生常常一起娱乐。有一位教务处的老师,就经常请高铭暄到他的宿舍去,他操琴,高铭暄唱,来一段《捉放曹》。

中学时期一次躲避日本兵的经历,高铭暄永生难忘。

1940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入侵公共租界,占领了高铭暄父亲任职的上海第一特区地方法院。父亲不与日伪合作,避走家中赋闲,随后应邀去乐清工作,与居住在乐清的伯父往来密切。由于回鲜迭路途不便,高铭暄的周末,也就常常在伯父家度过。

有一天,他与堂弟忽然听到外面有异样动静,有两个穿着军服、手持刺刀的日本兵走来。两人一惊,拔腿就跑。伯父家有间孵化禽类的孵坊正在闲置中,堂弟就引着他躲到黑漆漆的孵坊中。日本兵在后面连声喊“小孩”,还开了空枪,后来找不到人,就把房门捣毁,悻悻而去。

高铭暄小时候,鲜迭老家就曾被日军的炮弹打去半爿,租住那房子的人被打死了;瓯海公学读初中一年级时,日军入侵温州城,学校无奈遣散学生,他和十多个非温州城里的孩子在老师带领下,在山区步行了十来天才回家;高中时期,温州中学又被迫迁往雁荡山灵岩寺上课……那天晚上,他和堂弟聊天到深夜:两个日本兵进村,整村的人逃的逃藏的藏;日本地图只如一只小蚕,中国地图(当时含蒙古共和国部分)像一张大桑叶,偌大的中国,就这样被蚕食,老百姓总受欺负!他和堂弟相互勉励,立志要做个对国家民族有用的人!

这一切,鼓励着高铭暄的求学意志,也激发了他对家国的感情。随着对社会理解的深入,又在法官父亲的影响下,高中期间,高铭暄把自己的终生目标定位为法律,希望将来能为中国法制的健全出力。考大学填志愿时,他一气报了武汉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的法律专业,并全部被录取。1947年8月,考虑到父亲当时在杭州法院工作,以及交通便利等因素,高铭暄选择了有“东方剑桥”之誉的浙江大学。著名的法学家李浩培先生任法学院院长,亲任高铭暄的刑法总则老师。

新中国成立后,浙大法学院被撤,在李浩培的帮助下,高铭暄辗转到北京大学继续学法律。毕业之际,正好有苏联专家来北大招刑法学研究生,他由此与刑法学结下一生渊源。

【3】

饮誉多哈:引领中国刑法走向国际

昔年孜孜求学的青葱少年,到如今著作等身的皓首老者,高铭暄被誉为“刑法学泰斗”、“新中国刑法学奠基人之一”。

他是唯一一位全程参与中国刑法立法起草38稿的学者,中国刑法学专业第一位博导;他著有专著6部,主编、参与著述100余部,论文300余篇。其中,1981年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孕育和诞生》、1993年主编的《新中国刑法科学史》,填补了新中国法学发展史研究的空白;在大学讲堂上执教数十年,他培养了近六十位法学博士和难以计数的私淑弟子,所有学习中国法律的人,都绕不开他的著作和思想……

但这些成就,并未留住他深远的目光。

随着改革开放日益深入,中国与国际接轨的角度日益深广。1984年,中国司法部首次派代表参加在开罗举行的第十三届国际刑法大会。成立于1924年的国际刑法学会是全球最高端的刑法研究机构,此前与中国学界未曾正式接触。

1987年,高铭暄作为中国代表出席了在意大利举行的国际死刑问题研讨会。同时,受中国法学会的委托,他与国际刑法学协会的有关负责人就中国加入国际刑法学协会事宜进行了初步洽谈。1988年4月,在多方支持下,国际刑法学协会中国分会正式成立,高铭暄任副主席;同年6月,国际刑法学协会理事会正式接纳中国分会为其国家分会会员。

在国际刑法学界的影响下,中国的刑法学学界变得更加活跃,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得到更加科学而迅速的发展。近年来,在高铭暄等人的积极倡导下,中国的死刑改革、取消劳教制度、提倡社区矫正等工作得到了有效推进。

Hash:f4b667caaea6dc5283689fd3e44213cb1a9491a9

声明:此文由 天下温商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