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济桥,乐清境内保存最完好的宋桥

文&图 行者云龙

光绪《乐清县志·津梁》记载:慈济桥,宋刘黻(fu)母解氏建,今谓大桥頭,以上俱三都

慈济桥位于乐清市石帆街道大界村,横跨于大界村门前溪上。慈济桥系二墩三孔梁式石桥,桥两侧不设栏杆,桥长11.6米,宽2.8米。每孔上铺石板六条成桥面,中孔稍高,边孔各自下斜,使全桥略呈拱形。多数桥板呈暗红色,石质坚硬,历经数百年风雨踩磨,桥面显得异常光滑。

中孔南边石板侧面刻有桥额“慈济桥”三字,凿痕极浅,苔迹斑斑。

东、西桥墩柱石各为四根,中间桥墩柱石各为五根(其中一处断裂,缺失一根),上架横梁石,以承桥面石板。

中孔桥墩外柱上有刻字,北面左边刻“太夫人解氏舍钱”,

右边刻“咸淳十年六月吉日谨建”等字,而南面桥墩外柱上的刻字跟北面则刚好相反,左边为“……十……月吉日……”,右边为“太夫人解氏舍钱”。据此可知,慈济桥为咸淳十年(1274)解氏捐助修建,而解氏系宋吏部尚书刘黻(fu)之母。

慈济桥是现在乐清境内保存最完好的宋桥之一,梁架构件均系七百多年前肇建时的原构。1983年列为乐清县文物保护单位.

刘黻(fu),字声伯,又字质翁,号蒙川,乐清郭路大桥头人(今石帆大界村)。黻(fu)淳祐十年(1250)试入太学,秉性刚直,关注国事,评论时政流弊,触忤权奸,因丁大全谋夺董槐相位,与同舍生陈宜中、黄镛、林则祖、曾唯、陈宗六人伏阚上书攻丁大全,结果削去学籍,送南安军,流放横浦。开庆六年(1259)丁大全罢贬,黻(fu)被召还廷试,由舍选登景定三年(1262)方山京榜进士。此后由昭庆军节度掌书记,擢监察御史,授集英殿修撰,沿海制置,知庆元府事,累宫至吏部尚书,封乐清开国男。咸淳十年(1274),母丧解官还乡家居。德祐二年(1276),南宋亡。陈宜中、陆秀夫、张世杰等图谋恢复,拥广、益二王由“温州入海,以兵迎黻(fu)共政”。黻(fu)年已花甲,决然携夫人上路,然壮志未酬,至惠州罗浮,以病卒,春秋六十,谥忠肃。《宋史·刘黻(fu)传》赞黻(fu) “分别邪正,侃侃敢言,亦难能者”。

《宋史·刘黻(fu)传》里提及:刘黻(fu)放逐之时,归别其母。解氏曰:“为臣死忠,以直被贬,分也”。刘黻(fu)在《祭母昌元郡夫人文》中也说到此事:“触党祸流落瘴地,吾母虽勉,而亦不能不旦旦以自苦。”由此可见解氏是位贤明的母亲,品德可贵。解氏卒于“甲戌六月十七日”这个《母昌元郡夫人解氏墓志》有记载。慈济桥建于“咸淳十年六月”,即甲戌六月,是她一生中最后为地方所做的益事。

Hash:b4850f247745ee973a5a199152876cfc3b2b7b14

声明:此文由 温州古道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