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石家庄,于底古镇永安桥让我们看到什么?《百村写真》

于底位于石家庄西部的,是历史上著名的文化古镇。据碑文记载:于底镇始建于五代后周。因历史上此处是太平河下游漫散处,从上游冲下来的泥沙淤积到这里,逐渐形成了一个鱼形的三角洲,人们看到这里地域宽绰,便从各地迁来,在这里安家落户,逐渐形成村落,村民们根据地形取名为“鱼堤”,后由谐音演变为“于底”。

道光八年重修山门纪念碑

于底原属获鹿县,1955年划归石家庄郊区。获鹿素有“日进斗金”的“旱码头”之称,正东路通过藁城直达山东,是一条驿道,山区的大枣柿子核桃、药材、石料、石灰等和山西的铁器、煤炭运往获鹿,然后再往东部平原地区输送。平原地区的布匹、棉麻织品、物资百货和粮食也通过获鹿再向西部山区输送。于底恰在获鹿正东路15里处,是获鹿东行的第一站,各路商贾聚集,日渐兴旺。

于是在今永安路南北两旁店铺林立。明初,又确定了三、八大集。为了招徕顾客,商店各显神通装潢门面,描梁画栋,如花似锦,既奇特又别致典雅。再有南北两列店铺外有8尺宽的人行道,沿边砌有整齐石条,中间是15米宽的大道,笔直的大街两旁还栽有古槐,整日车水马龙,川流不息,尤其是逢三、八集日,人山人海,熙熙攘攘,好一派闹市景观。这是古镇骄傲的记忆。

这里记录了于底的部分老屋。城市的飞速发展把越来越多的历史遗迹淹没。我们愿意留住古镇的记忆,给过去留下一点回忆的空间。让回忆继续,让传说延续,让历史更加多彩更加辉煌。

四梁八柱典型的石家庄建筑模式,墙塌了,房子也不会倒。

老百姓告诉我说:不断的有人到这里来拍摄,破房子反而成了景。嗨!不知是进步,还是嘲讽。一到要拆迁除了收破烂的,拣废品的,又加上一个摄影的。

来到于底真正能看的还是这座古石桥,我问在桥附近乘凉的老人,这座桥叫什么名字?怎么桥堂堂正正的修在路上,而不是在河里?老人给我讲:桥叫永安桥,他小时候用两根高梁杆还够不到桥顶。那最多70年,河已变成马路。听了他的话,我的脑子一激灵,哇塞!时光荏苒变化最大的还是河流。时光告诉我水越来越少,所以河道也就没有了。我想起我小的时候,在永安街不远的地方有个东里村,村旁边有好几个池塘,夏天我们还到那里洗澡。

知道了桥的名字就可以搜索出更多的信息。在永安桥东边,北墙处有城门楼,上书“关王庙”。院内古柏苍苍,高碑矗立,钟楼竖起。关帝殿堂坐东朝西,内有关帝木雕像,还有刘备、张飞、周仓泥塑。壁上画有“关公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的壁画。殿堂外景房上五彩缤纷的琉璃瓦,脊上及两侧全是人物、花卉的彩色瓷塑浮雕。两侧墙上是浮雕“二龙戏珠”,森严、威武、肃穆。

河东侧是吸水兽

永安桥修建于明万历年间。传说重胜寺高僧立德,看到太平河南北相隔,便身背点燃之香,走一村,拜一村,过一店,拜一店,从于底古镇到北京,七八百里路程,感动了当朝皇后,赐纹银百两,以还立德高僧修桥夙愿。该桥为青石结构并单孔拱桥,桥面长20米,宽4.5米,拱长11米,深9米,孔洞为罗圈形,桥面两侧各有八根或宝珠望柱或醒狮望柱,七块栏板,栏板上刻有人物、花卉浮雕,桥拱顶部嵌着镇水兽浮雕,西侧是吸水兽,东侧是吐水兽。整座石桥造型别致、设计精巧、雄伟而俊逸,村民为求治服河患 ,永保平安,将此桥命名为“永安桥”。

河西侧是吐水兽

乾隆24年在桥边修的大钟,文革期间把钟砸了,现在只剩下钟座。乾隆24年字清晰可见。现在这个样子,再过几十年呢?

该桥为南北走向,原是为沟通古太平河两岸交通,方便人们来住及朝拜重胜寺而修建的一座古石桥。桥北一百余米处是规模较大的重胜寺。桥南十米处,原有一座楼阁,名曰"穿心阁"。为两层。上层供南海菩萨像,下层供送子观音像,据碑文记载:此阁创建于清代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阁与桥之间东侧原有一座钟楼,现残存三米高的挂钟石座两块。桥头原矗立两根涂色的高大旗杆。

外人进村或去寺里,必须穿过穿心阁,跨越永安桥。故当地素有"于底村三大宝,大寺、石桥、穿心阁(方音读gao)"之说。桥东不远处原有青石筑起的一座堤坝,上筑有一座高台,将河水分为两股。高台之上建有关帝庙一座。每至夏季洪水暴发时,山洪注入太平河,由桥西汹涌而来,穿过永安石桥,至关帝庙时,将洪水分为两支,这样减弱了流势,减少了水患。

这组照片拍摄于2008年6月19日,当时于底的周围已经高楼林立。好多年没有去过了,不知道今天是什么模样。

Hash:ab359372f3ac284dbb5451397fe5bb616cbc9960

声明:此文由 郭书生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