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永州石刻的旷世遗韵

这算不上是一次严谨的碑刻文化田野考察,但绝对是一次虔诚的朝圣之旅。

风景秀丽的潇湘大地上寻找和探访永州古代书法摩崖石刻,我从内心里感到深深的震撼,为永州这块古老的土地所积淀的丰厚文化底蕴深深吸引。早在远古时期,中华民族的始祖五帝之一舜帝南巡时就在这里传播了道德文明;唐代诗人元结经过浯溪,“爱其胜异,遂家溪畔”,撰写镌刻“七铭一颂”,开创了永州摩崖石刻之先河;杰出的文学柳宗元谪居永州十年,写下了名扬千古的《永州八记》;出生于永州道县的宋明理学鼻祖周敦颐,以一篇《爱莲说》铸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传统文人“出淤泥而染,濯清涟而不妖”的人格品质。永州人热爱书法,历朝历代,名家辈出,怀素、何绍基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散落着许多古代书法石刻,犹如颗颗明珠,在岁月的长河里熠熠生辉。

1

浯溪碑林

祁阳县城郊有一条无名小溪,发源于三泉岭麓双井,蜿蜒北流汇入湘江。唐代宗广德元年(763)至大历元年(766),曾两度担任道州刺史的诗人、散文家元结多次经过此地,登临揽胜,深深地爱上了这个地方,在卸任道州刺史后,在这里安家,欲作晚年之养。他首先命名这条小溪为“浯溪”,意即“我的溪”,从精神上达到物我相溶、人地合一,并作《浯溪铭》以记之。接着他命名中峰为“峿台”,作《峿台铭》记之。然后他在南峰上建亭,供母亲临江观景,为避风寒,亭周围筑围墙,将这带围墙的亭子命名为“吾庼”,作《吾庼铭》记之。三者皆从“吾”命名,故称“三吾”。祁阳县旧称“三吾镇”,即源于此。

元结做的第二件事是,先请“文学”季康用玉箸篆手法将《浯溪铭》刻于吾庼石麓,请幕僚瞿令问用悬针篆手法将《峿台铭》刻于峿台石上,请外弟袁滋用钟鼎篆手法将《吾庼铭》再刻于吾庼石麓,打下了“浯溪碑林”的基础工程。几年后又请来道义至交颜真卿,将自己撰写的《大唐中兴颂》书成楷体大字,镌刻于浯溪摩崖之上。此为颜真卿晚年成熟之作,“鲁公遗墨此第一”,“书法规矩准绳之大成”。至此,可以说是完成了“浯溪碑林”的主体工程。从此以后,历代名人纷至杳来,大多留有墨迹刻石。如唐之皇甫湜、李谅,宋之米南宫、秦少游、黄庭坚、范成大,明之曹来旬,清之何绍基等都有题刻。这些遗迹,极大的丰富了“浯溪碑林”,使之成为中华碑刻文化的瑰宝,也使浯溪这一条无名小溪成为一条历史文化名溪。

现在,我们走近浯溪,走近碑林,就仿佛进入了一个古代书法艺术的殿堂。首先映入眼睑的是立于宝篆亭的篆书碑刻《峿台铭》——此铭为清代湖南巡抚吴大徵所撰,后人称之为新《峿台铭》以与元结《峿台铭》区别。它可以看成是浯溪碑林书法长卷的前言,碑刻内文对浯溪的处所和历史渊源进行了全面的概括,并指出了浯溪碑林胜境之胜的绝妙所在。

碑林的核心是元结撰文、颜真卿书写的《大唐中兴颂》摩崖石刻,这是一块巨大的天然崖壁,足有百余平方,政府为了保护这块堪称宝中之宝的石刻,专门修建了一座护碑亭,遮风挡雨,以免侵蚀。石刻面前还用玻璃钢罩隔离了起来,我们不用能直接用手触摸到它,只能隔着玻璃观赏它的风采,用真挚的目光去触摸它的旷世神韵。这块碑刻有3.1米高、3.2米宽,每个字有15厘米大小,这不仅在湖南省内少见,在颜真卿的存世作品中也鲜有见到。时隔千年有余,我们依然能够感觉到这块巨大的摩崖石刻的非凡气魄。仿佛还能够从这里,触摸到大唐盛世跳宕的脉搏。

《大唐中兴颂》碑刻的右下角有宋代黄庭坚、米芾的题跋,左侧是清代书法家何绍基的石刻,都是书法珍宝。另有500余块大大小小的碑刻环绕着《大唐中兴颂》这个中心,构成罕见的露天摩崖石刻长廊。这些石刻书体丰富,既有楷书的,也有行书的,还有隶书、草书、篆体的,书体齐备,风格多样。书家有300余人,包括唐、宋、元、明、清各个朝代。这些碑刻的内容,都是围绕着《大唐中兴颂》和浯溪风光而作的。书法界素有“北有西安碑林,南有浯溪碑林”的说法,浯溪果真不负盛名。

2

绿天庵·柳子庙·朝阳岩·淡岩·拙岩

第二站先看零陵城区的绿天庵。这是唐代书法家怀素早年出家学禅的地方,原址在零陵城东山之巅,家怀素早年曾在此出家,习禅之余,颇好书法,由于无钱买纸,种蕉取叶来练字,一时传为佳话。如今庵址已废,只有一座仿制的楼阁,号“醉僧楼”,是用来纪念怀素的。现在这里叫做怀素公园,公园内还有一家精神病医院。艺术,疯和尚,精神病,这三者连在一起,还真让人产生无穷的遐想。这里保存着怀素的一块《千字文》碑,据说是明代之物,许多字迹已经漶灭,模糊不清,能清晰辨认的字已经不多了。文物部门已经给石碑修了一个亭子来遮风避雨,可惜没有像浯溪《大唐中兴颂》石碑那样封闭保护。

然后,我们过河到愚溪河畔寻访纪念唐代伟大的文学家柳宗元的柳子庙。柳宗元谪居永州十年,前五年寄寓在河东城内和尚庙里,后五年卜居住愚溪河畔。柳子庙就是在其原住址上修建起来的,其门前沿溪而行的古街道叫柳子街,近千米之长,两边的建筑,多为清代及民国建筑,也有一些是近期修复的仿古建筑。整条街道都是青石板铺就,走在上面,颇能给人一些唐风宋韵的感觉。柳子庙在古街的中部,为三进建筑,最前面的部分是个古戏代,据说是清代道光时期的遗物。其镇庙之宝是后殿的数十方碑刻,以唐代以来的碑刻为主,其中苏东坡书写的《荔子碑》最有研究价值。此碑摹刻于柳州罗池庙,为韩愈撰文,叙柳宗元之事,苏东坡书写,世称“三绝碑”。后殿左侧廊下有两块怀素书的草书碑,是后人翻刻的,从做工和版本来看,比较平常。右侧长廊有严嵩的两块行书碑,此碑不但内文诗格清丽,书法艺术也相当高,是难得一见的严嵩真迹石刻。另外,还有明代曹来旬《游愚溪》碑、刘养仕《重修柳司马祠记》碑,碑制或者称不上一流,但其诗文内容却是研究柳子精神的第一首资料,十分宝贵。

从愚溪桥沿潇水上行三里左右即到了朝阳公园。园址位于零虚山上徐霞客形容此山“一山怒而竖石,奔与江斗”,可见它的奇特地貌。朝阳洞口处在零虚山下临潇水的山根,岩体由顶山、上洞、中洞、侧洞四部分组成。这也是元结命名的地址,他为之撰《朝阳岩铭》和《朝阳岩诗》,并刻于石上。后来柳宗元贬居永州,也常到这里游览,赋有《渔翁》诗一首。经过元结、柳宗元的诗文渲染,朝阳岩名声大振,历代文人墨客流连于此,多有题刻。至今,零虚山上分布着大小二百余块石刻,都是唐代以后的遗物,书体以楷、行为主,篆书和隶书较少。朝阳岩上洞篆石亭即围护有清代书法家何绍基题刻的“何须大树”四个字,清邓守石篆书的元结《朝阳岩铭》和《朝阳岩诗》,以及黄庭坚游朝阳岩诗和黄庭坚像、杨翰的和诗,吴大徵、林绍年等人的诗。中洞石壁上存有唐以来多人题名及诗作。其中周敦颐的题刻、何绍基的行书刻诗明晰可辩。此外,还有明人摹刻的柳宗元《渔翁》诗“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山无心云相逐”题于岩侧石壁上,其文物意义,不言自明。

出零陵城二十余里,我们来到贤水河入汇潇水的地方,但见一座喀斯特地貌的山丘平地而起,石峰参差错落,山间和石缝之中,生长着杂树、藤萝、荆棘、野草,青枝绿叶,生机勃勃,这就古永州八景之一“淡岩秋月”景观所在地。这座山叫淡山。淡岩就位于山麓,被视为碑刻文化瑰宝的淡岩石刻均在洞内。这里曾经一度被用作为军工厂,现已迁出,其洞窟空间面积之广大可想而知。由于洞内光线阴暗,只能凭借手电筒,才能略见其貌。淡岩中可考究年代的最早石刻是宋熙宁七年(1074)《柳应辰记》,然后是宋崇宁三年(1104)黄庭坚游淡岩写下的二首《淡山岩诗》。黄庭坚在诗中发出“永州淡岩天下稀”的感叹,自此之后,历代文人名士摩肩接踵,纷至沓来,淡岩石刻也日渐增多,共计约400余人游淡岩并撰文题刻。我们凭着光芒有限的手电筒照看,依然可以看到洞壁上的古人字迹,有数十块之多,有的字迹甚大,有的就刻在溶洞顶壁,做工精细,非常工整。从地面到洞顶有数丈之高,其镌刻难度可想而知。这其间,或多或少透露着古代文人的活动气息。遥想当年明月夜,月光自明岩苍穹映照而下,影布石上,淡山岩石嶙峋,幽邃玲珑,其状为覆盂,山势挺拔俊俏,翠环数里,云气起其间,竹树冈峦,一片皎洁,诗意满地,确实令人神往。

到拙岩去要坐船。从蘋岛处溯湘水西进,过鹿角岭,进沙坪里,看到一块陡峭的崖壁横于江边,这就是拙岩。 从岩壁边登上一处狭窄的平台,但见岩壁上有清人仙农题写的“忘机处”三个篆字,后面是清代曾随左宗棠收复新疆的零陵名士周崇傅老先生的题跋:“温飞卿《利州南渡》诗有‘五湖烟水独忘机’句。仙农意不在钧暇以钓为寄,且题此处曰‘忘机’,近乎道矣!”字里行间,仿佛让人能够里触摸到超然物外、恬淡自在的‘忘机’心境。拙岩洞口和洞内岩壁上有40多块摩崖石刻,由于时日久远,风化严重,大多难以辨认。有一块唐人张九龄的题刻堪称这处石刻群中的灵魂:“坐对玲珑石,奇哉以拙名,世人皆闻巧,沈老独输囗,返本从余悟,还元发古情,囗囗题八景,敢与继先声”,其笔划字型将行草之飘逸秀夭融于一体,形诸石上,堪称典范。

3

龙岩·幽岩·“汉营古迹

从永州城区西行二十里,到了东安北部古镇芦洪市,这里自西晋永熙元年(290)置应阳县,为县治所在地,历三百年之久,积淀了丰厚的人文底蕴。位于镇东千米处的九龙岩石刻群,犹如一轴尘封的人文画卷,铭刻着久远岁月的人文信息。最早的一方石刻为宋太宗淳化三年(992)东安县令张太年所题,距今千年有余,记载了镇压农民起义(“平将寇”)和“芦洪置司”的重大史实,对研究东安政史和建置变迁,具有十分重要的补史价值。宋治平四年五月七日,周敦颐游九龙岩,摩岩题字。其侧有宋人蒋忱《九龙岩记》、陶弼游九龙岩诗题刻,此外宋元丰三年“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之弟曾布率家眷游九龙岩也题名岩壁。宋绍圣甲戌年零陵郡府判阮之武题诗九龙岩,宋绍兴元年胡寅、胡宁、胡宏题九龙岩,明万历三年东安县黄岩题诗,清嘉庆辛未年王渭题名九龙岩——此为最后一块古代石刻。文物部门统计,九岩岩石刻中宋刻30方、元刻1方、明刻2方、清刻3方,不明者7方,约有二十方保存较为完好,其他已风化模糊,字迹难辨。这些题刻穿越历史,是当地文学、金石书法研究的重要资料,有证史、补史、正史的价值。

东安的另一处名岩在紫溪市镇,这里是东安的老县城。唐昭宗光化元年(898),马殷取永州,在原应阳境内立东安场。五代时,境域属楚永州零陵县地。宋太宗雍熙元年(984),析零陵县地,升东安场置东安县,属永州零陵群郡。1945年东县治迁白牙市镇,紫溪作为东安县治的历史将近千年。留下汉营古迹、幽岩、广利桥、吴公塔等人文胜迹,其中幽岩以石刻著称。我们从紫溪市镇北徒步,约三里,即到了幽岩所在地五峰山,昔时山峦叠翠,古木参天,林深路僻,岩内深邃幽静,故称“幽岩”。据说幽岩有九洞,洞与洞之间有门相隔,自北门而入,沿西折南而行,可至湘江支流紫水北岸,只是各洞宽窄不一,高矮有序,有的地方难以穿越。奇特的岩景,幽静的环境,曾引来无数逸官誉髦、骚人墨客游览观光,并多有题刻。明人朱麟游幽岩诗:“平生慕悬远,此日得幽深;初入疑无地,空洞实可寻;击石声浮磬,博沙影耀金;凤图开自昔,虎迹见于今;境虚集众妙,兴到发豪吟;渐觉失群虑,浩然散烦襟;来路云速野,归途月在林;达观应未已,聊然慰此心。”算是一首佳作。我们在幽岩洞口反复寻找,总共发现六块题刻,均是苔痕累累,字迹南辨,从能辨别的落款看,为宋代题刻,应该是有历史和文物价值的。

访罢幽岩,从五峰山下来,我们返回紫溪市镇,来到位于镇北侧山腰的孔明点将台,相传三国蜀相诸葛亮屯兵扎营于此。此台高约150米,全部用几百斤的重石块筑砌而成,台前有两根一丈多高的石柱,系专为孔明悬挂天灯祭神而设。诸葛亮治军严谨,用兵如神,号令如山,他扎营紫溪期间,常在台上指挥操练军队,发号施令。此刻,我们站在点将台上,仿佛犹能看到昔日千军万马整妆待发的壮观场面,不禁令人浮想联翩。当然,我们看到的不是千军万马,我们看到的以斜对面的一个又一个山峦,它们各自屹立,沉稳、坚定,气势如虹,让人看了感慨不已。其中临近紫溪河水的一座山峦叫张飞岭,相传是张飞驻营的地方,与孔明点将台刚好互成犄角之势,诸葛亮如此布阵扎营,其高明军事才干显而易见。我们转到张飞岭脚下寻找营盘旧址,在临河的岩石上找到了“汉营古迹”四字题刻,是明代万历年间东安县令朱应辰题写,四个楷体大字,每个字都有半米见方,字大如斗,苍劲而有力,在岁月的风蚀之下,颇显沧桑之感。一经触摸,便有一股雄浑苍茫的历史气蕴在心中激荡,仿佛就是古战场的余音回响。

4

王管岩·舜帝陵

拜谒九嶷山舜帝陵,我们先到玉管岩去看古舜帝陵遗址。这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唯一与历史文献记载相吻合的上古五帝陵庙建筑遗址,为秦汉至宋元时期的舜帝陵庙,与马王堆帛书地图标注的地点完全一致,其出土的建筑构件及祭祀残片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考古价值。

据《九疑山志》记载,最早的舜庙建于夏朝,地点在大阳溪白鹤观前。第二座舜庙建于秦代,旧址在玉琯岩旁。大鹤观前的庙址已不可考,目前发现的是秦汉至宋元时期的舜庙遗址。这里正在进行拆迁和绿化,拟建设一座集文物博览、科考探秘、休闲观光于一体的古舜帝陵遗址公园。现在它还是在发掘中的遗址。更多的人文信息还需要一旁的玉管岩来佐证,确切地说是需要玉管岩摩崖石刻的碑文来证史、补史。

走近玉管岩,迎面看到大宋嘉定年间任道州刺史的莆田人方信孺题刻的“九疑山”三个隶书大字,据说这是永州石刻中字径最大的石刻,三个字有1.7米见方大小,实在难得,堪称奇观,从中可以看出古人对大字架构的把握和独特的审美能力。我走到石刻之下,伸手触摸最下面一个“山”字的深深刻痕,仿佛尚能触摸到那来自宋代的遥远的人文质感。旁边还有数块小碑,也是宋代的遗物,很值得关注。其中一块是宋代翻刻的蔡邑《九疑山铭》,也是隶书,虽出自宋人之手,但反映的却是蔡邑的面貌,真是不可多得的精品。《九疑山铭》的内容可以说是舜帝南巡“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的历史补证。

从玉管岩出来,我们往舜源峰拜谒现今的舜帝陵,它是明朝洪武四年(1371)由玉管岩迁来的,位于舜源峰北麓,坐南朝北。但明清建筑已毁,如今的陵庙为上世纪90年代重建,为仿清式,两重院落,四进建筑,由神道、午门、拜殿、正殿、寝殿和陵山(舜源峰)组成,是国内唯一的舜帝陵,从1995年抢修重新开放以来,一直是海内外游客、炎黄子孙朝拜祭祖的“圣地”,并被列为全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历史上祭拜舜帝从夏代开始,大禹南巡至衡山,筑紫金台恭祀舜帝。秦汉时,已在九嶷山玉管岩侧畔筑舜帝陵庙以祭祀,唐宋绵延,至元代中断数百年。明洪武四年(1371),明太祖朱元璋新制御祭文,遣翰林院编修雷燧赴九疑山祭舜,将舜庙从玉管岩迁至舜源峰下,并立祭碑一方,为后世景仰。尔后明代祭舜成为一种定制,三年一大祭,一年一小祭,大祭由朝廷派钦差或大臣,亲奉诏书来舜庙祭奠,小祭则由当地县令和地方生员陪同完成,均勒石为记。

我们在舜源峰的舜帝陵紧邻寝殿下方,看到左右两侧陈列着历朝历代祭舜的碑刻,右侧是从清朝到民国的祭碑32块,以清代为主,书体风格近似北魏墓志,中有何绍基所书“谕祭文”碑刻一块,楷书,是其晚年之作,在何绍基的书法中当可占一席之地。清碑之上大都刻有“伦音”二字,说明祭祀活动是由皇帝下诏举行的。有一块明代石碑,记录官府与瑶人言和的事,字的横画均取水平之势,和平安详,与主旨相得益彰,独具匠心。左侧的石碑基本是今人所制,也多出自名家之手,其史料与艺术价值,同样不可小看。

离开舜帝陵前,我抚摸着寝殿正前方“帝舜有虞氏之陵”碑刻,心里好生感慨。这块古碑,相传是汉代徐俭所立,千载之下,仍然屹立,不能不让人荡起思接千载的联想。

5

月岩·濂溪故里·何绍基祖居

道县是唐代诗人元结任刺史的地方。元结在勤政之余,“放恣山水”,留下不少人文胜迹。他在这里写下了“前承晋代谢灵运《游名山记》、后启柳宗元《永州八记》”的千古奇文《右溪记》,被清人吴汝化评价为“文字幽妙芳洁,能自成境趣”、“实开子厚之先声”。元结在潇水河边发现了一块奇石,高约五尺,中有凹孔,可以贮酒,便经常来这里宴饮,并为之作《瓜樽铭》,还让江华县令瞿令问刻于石上。此碑现已移放在祁阳浯溪碑林公园。

宋代名相寇准也曾谪贬于此。他生活在辽、宋战火频烧的年代,力举抗战,却遭受排挤,内心里充满了对天下太平的渴望,因此在潇水河边修建了一座阁楼,命名“望太平”三个字以寄心怀。他经常登此楼阁,北望中原,忧国忧民。并赋诗《望太平》:“高楼聊引睇,杳杳一平川;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旧业遥清渭,沉思忽自惊”,表达胸怀。此楼至今犹存,只是后人为纪念他而改楼名为“寇公楼”了。

道县最吸引人的人文胜迹还是与生于斯、长于斯的历史文化名人周敦颐相关的月岩。相传周敦颐早年曾在此岩读书悟道,绘太极图,后开创宋明理学,影响中国历史数百年。这里不仅风景奇特,引人入胜,而且历代摩崖碑刻数量也不少,有数十块之多,大多是明代以后的遗物,其中也一块是宋代景定四年的刻石,字近《石门颂》,值得关注。流连在月岩之中,沿着岩壁,一一去触摸那些古代石刻,想象少年周敦颐在这里读书悟道的情景,想象后来的文人骚客纷纷慕名而来,在此吟风颂月,摩崖题刻,那是何等风雅的事情啊!山水与人文在这里结合得丝丝如扣,天衣无缝,百代之下,犹自令人向往。让人感到遗憾的是,在道山脚下的濂溪故里,已没有什么碑刻遗存,连周敦颐故居都是新近修复的。只有象征周敦颐创始的理学源头的村外井泉,依旧汩汩冒涌,长流不断,让人略感安慰。井窦岩石上刻有“圣脉”二字,尚算工整,不知出自何人之手?

接下来我们去了东门村,这里有两座古宅院——探花第和进士第,是清代书法家何绍基的祖居和故居。何绍基的父亲何汉凌出身寒门,早年一边在家开办私孰,一边青灯苦读,于嘉庆十年(1805)高中进士一甲第三,后来官至大夫。何绍基在父亲高中探花三十年后,于道光十六年(1836)考中进士。因此,东门村就有了“探花楼”和“进士第”二座大宅院。在这两处宅院里,存有何氏族人从各处搜集来的古碑数块,大都出自何氏家族子弟之手。其中有何绍基手书碑刻两块,楷书,一为其早年风格,一为其晚年风格,值得研究。

让人深感惋惜的是何绍基故居东洲草堂已然不存,原址上建有一栋小小的红砖民居,门额上虽然挂着“东洲草堂”的牌匾,给人不伦不类之感。实在遗憾!

6

上甘棠古村

位于江永县城西南25公里的夏层铺镇上甘棠是一块风水宝地,早在宋代,就有人写诗描述她的美丽:“舂陵周氏溪山胜,多少骚人为发扬,我道其间描不尽,一图太极是甘棠。”从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起至隋文帝开皇九年(589)止,在此建谢沐县治,长达700年。唐太和2年(827),山东青州人周如锡统军平定南方叛乱,经过此地,忽生留恋之意,即举家迁入,聚族而居,至今已过千年。

这个有着千年历史的古村落,在风光旖旎的谢沐河和苍茫巍峨的屏峰山脉环抱之下,显得静谧、恬淡而又孤独。它一面依山,三面环水,青石条垒砌围墙,南、北各设出口,构成“围城”格局。村内主干道自山根始,沿河岸向南布置,长约200米左右;与主干道垂直布置的次干道共10条,延伸500米以远。上甘棠村的周氏族人共计10族(亦称“10甲”),各自沿次干道及次干道左右设置的小巷向后延伸,布置住房。在交汇主干道的次干道的起点,设置各族门坊,共计10坊。各坊沿河设置码头,供一族之人取水洗涤之用。时至今日,在近百条青石板铺就的大街小巷里,依然居住着430户1800多人的周氏族人,整个村落里仅7户异姓人。

在上甘棠村的村口,我们看到一座标志性的建筑,就是文昌阁。这座寓有“耕读传世”深意的古阁楼,始建于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重修于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上、下共四层。一、二层由青石砖砌筑,设小式窗户;三、四层为纯木结构,由抬梁、童柱支架而成。抬梁做工极为考究,童柱采用莲花瓣座骑驼峰。屋面为青瓦歇山顶,斗拱飞檐,雕刻精美,具有明显的明代建筑特征。阁内不塑观音不拜菩萨,浮雕漆画尽是凿壁借光之类的读书故事,显示出周氏后辈传承耕读遗风的信仰。历史也显然没有亏待周氏族人的良苦用心,在一千多年的岁月中,上甘棠村共走出了11位进士,110多位知县以上的文官武将……

出上甘棠村,西行百步,有一处奇特的景观,叫“月坡亭”。实际上并不是什么亭子,而是山崖下一处貌似新月的坎凹处,长条形状,入内可避风遮雨,人称为“亭”。“亭”内有摩崖石刻30多件,绵延宋、元、明、清4个朝代。其中属北宋的2方、南宋的4方、元代的1方、明代的1l方。在众多的石刻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南宋丞相文天祥手书的“忠孝廉节”四个字,每字高1.8米,宽1.3米,字迹苍劲有力,镌凿工艺甚佳,庄重而壮观。据传为上甘棠周氏弟子周德厚做官杭州太守时,与爱国诗人文天祥结交莫逆,遂请文手书四字刻于故乡石崖,用以规正门风。忠于祖国,孝顺长辈,廉洁自律,气节长存,周氏子孙所遵奉的这一人生教义,其实正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真义所在。难怪上甘棠人能够在上千年的时间里和睦相处,安祥生活,绝少偷盗抢劫纷争之事发生。可以说,月陂亭摩崖石刻,就是上甘棠村周氏家庭在石壁上留下的一部石刻家谱。省文物局的专家评价:“这样一处由一个家庭,在近千年的历史中,陆续镌刻的专门反映该家族历史的发展过程的摩崖石刻,在全省还是第一次发现。”

沿古驿道往南走,约半里左右的地方,另有一处长方形木石青瓦结构的古凉亭,叫寿萱亭。蜿延的青石板驿道就从亭内穿过,亭两侧各布置条石长凳供路人歇息,亭墙内砌有碑刻三方,据说是村人周际隆于清光绪33年为其母80寿辰而建,凿佛言于石碑之上,以表对慈母的孝顺之心。中有《慈悲佛母他字歌》碑一方,载81个“他”字,教导族人孝长老、爱妯娌、济困弱、守诚信、戒赌博、远声色、不贪财、爱生灵……合于人情世理,引人向善求真,昭示出周氏族人为人处世的准则立场。也正是这样一种道德文化的力量,敞开了上甘棠人广博的胸襟,使之于自尊自立自强自信的持守中继往开来,千年不衰。

7

寒亭暖谷·阳华岩·秦岩

唐宋时期江华是道州属地,唐武德四年(621),析冯乘县置江华县,县城就在现在的沱江镇老县村,湘江上游干流冯河从这里流过。老县村的蒋家山,山势险峻,岩石千姿百态,树木郁郁苍苍,风景秀丽。山腰有一块地势较为平坦的凹地,相距不过数十米就是寒亭、暖谷二景所在地。寒亭始建于唐朝,公元 766 年,唐代诗人元结任道州刺史时到此游览,感其“ 大暑登之,疑天时将寒,炎蒸之地而清凉可安”,遂命之为“寒亭”,并自成一景:“寒亭秋色”。暖谷位于寒亭西侧,是一自然山洞,宋治平四年 (1067 ) 被人发现。此洞虽与寒亭相距不远,但气候却截然相反,隆冬时节这里依然温暖如春,成为另一奇观:“暖谷春容”。寒亭暖谷,“寒亭秋色”与“暖谷春容”二景同在一山中,唇齿相依,相辅相成,为江华古八景之一。

元结游历寒亭,写下《寒亭记》一篇,由当时的著名书法名家、江华县令瞿令问书写并摩崖刻。此后,文人骚客慕名而来,纷纷留下了他们的诗文及作品石刻。凭借石头的坚硬与恒定,这些神奇的文化符号穿越历史的烟尘而不被湮没。我们在这里,寻到了李长庚《咏空翠亭》、杨万里之子杨长孺《题小飞来亭》、蒋子奇作的《寒亭铭》和《暖谷铭并序》等石刻,皆是唐宋遗迹,当是具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有一块“寿”字石刻,高2.30米,宽1.80米,楷书,为迄今永州境内发现的最大独字石刻。另有“寒亭路”、“寒亭暖谷”、“空翠亭”等书法石刻,亦赫然醒目。

阳华岩是元结在江华命名开创的又一处历史文化胜迹。应该是在游览寒亭暖谷不久,元结紧接着游历了阳华岩,并且写下《阳华岩铭有序》,还是由他的老搭挡瞿令问书写刻岩,引领后来者众多的题咏,造成一方名胜。

我们驱车至江华城郊看了寒亭暖谷石刻,然后沿着沱江至马鹿洞乡道,走了一程,再穿过一小段田埂路,便到了阳华岩岩口。但见洞内岩壁平整,整齐排列着数十方石刻。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阳华岩”三个篆书大字,其侧有《阳华岩诗》、《阳华岩铭有序》等依次排开。细数阳华岩石刻共有40余块,大小不一,其中字迹清晰可辨的有38方,皆为阴刻。这其中,以元结撰文、瞿令问书刻的《阳华铭有序》和宋代安圭的《道州江华阳华岩图》石刻最具历史文化价值。

阳华岩的石刻从字体看,聚楷、行、草、隶、篆、籀各种书法于一岩,字体齐全;从年代看,最早的刻于唐代,最多的刻于宋代,时历唐、宋、明、清;从内容看,有吟铭、有题刻,纳诗、词、图、铭、记于一地,集江华古代书法摩崖石刻之大成,充分体现了盛唐、宋代时期江华的文学及书法创作的盛况及风彩。其中宋代安圭题写的碑刻《道州江华阳华岩图序》是国内少有、湖南省仅存的摩崖图刻,图文真实地记录了阳华岩鼎盛时的盛况,具有较高的文学艺术和书画艺术价值。唐代江籍刻立的《华岩寺记》是国内罕见的土地、寺庙购买、测量权属及管理记载石刻,堪称稀有。这些石刻是研究唐代以来江华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文学史和艺术史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和珍贵资料。

江华境内的另一处摩崖石刻群在秦岩,位于江华瑶族自治县白芒营镇秦岩村,相传为秦始皇开疆屯兵之遗址,这是一处发育成熟的喀斯特溶洞。全长3.8 公里,地下水路1000米,面积约6.8万平方米,全岩三个溶洞,即桃源洞水晶洞,天仙洞,洞洞相连,景景奇妍,各种样式的石钟乳,拟物象形,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水晶洞中,泉水清澈见底,石钟乳千姿百态,意境幽深。仙人洞中种种传说广为流传,影响很大。当然,最有影响的还是保存完好的秦岩石刻。我们在洞内仔细寻找,一共发现13处,字迹基本清晰可辨,特别是洞口“秦岩”二字,为汉代蔡邕所书。想一想,那是多么遥远的时代,一代文学大家蔡邕竟来了到如此蛮荒之地,留下题刻,不由得让人肃然起敬。久远的时代早已消逝于岁月的长河,留下来的是这些神奇的文化符号和蕴含其间悠远绵长的文化神韵。

作者:文紫湘

责编:秦伟

Hash:15e159e0d80864f8c34044f3ebd3c650354304d7

声明:此文由 文化永州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