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古墓沟墓地人形雕像源于中亚

古墓墓地位于塔里木盆地东南缘的新疆若羌县北部,在罗布泊西北孔雀河北岸,1979年发掘,1983年发表发掘简报[1],2014年出版发掘报告[2]。该墓地共发掘出42座墓葬,均为竖穴沙坑墓,有木棺,少数墓地地表见7圈列木,主要随葬木、皮、毛、草、骨、角类有机质器物,也有少量石(玉)、铜器,但不见陶器。与其南的小河墓地面貌近似[3]。古墓沟墓地的发掘者王炳华曾提出古墓沟文化的名称[4],也有人将此类遗存称为小河文化。笔者对《古墓沟》发掘报告新近公布的人形雕像很感兴趣,拟就其来源问题做简单讨论。

古墓沟墓地共发现6件人形雕像。其中1件石质者保存完好(图一,1),高27.5 厘米。5件木质者高37.5-57厘米,有2件保存较好(图一,4、5),3件剥裂较严重(图一,2、3、6),但仍能看出大体形状。共同特征是面部未雕出五官,方折肩,倒梯形上身,多为梯形或近圆形下身而未明确雕出双腿,仅1件下有双短腿(图一,6)。其中3件有明显双乳而具女性特征(图一,1、4、6),1件平胸当为男性(图一,5),还有2件剥裂严重者不好判断性别。另外,其中1件头呈倒梯形(图一,1),1件头后垂有单辫(图二,1)。这些人像有的随葬在墓主人头部(图一,1、4)或脚端(图一 ,2),有的在棺外(图一,6),有的甚至在墓葬所填沙土中(图一,3、5),似乎并无对其特别尊崇之意。

图一 古墓沟墓地人形雕像

1.石像(M18:2) 2-6.木像(M3:1、M8:1、M12:1、M14:1、M20:6)

图二 古墓沟墓地和阿尔丁特佩等遗址人形雕塑比较

1-3.古墓沟 (M12:1、M18:2、M20:6 ) 4、5.阿尔丁特佩( Altyn-Depe ) ( Excavation 9, burial chamber 11; Excavation 5, 2nd horizon) 6.戈诺尔特佩( Gonur-Depe ) ( 1、3. 木质;2. 石质; 4-6. 陶质)

古墓沟墓地雕像与小河墓地上层出土的瘦高有腿的木雕人像有较大区别。古墓沟墓葬有多个C14测年数据,树轮校正后的中心值落在公元前1900-前1700年之间[5],而小河墓地上层年代大致在公元前1650-前1450年[6],人像形态不同或许由于年代早晚有别的缘故。

环顾周边地区大致同时代的考古学遗存,会发现在中亚土库曼斯坦南部的阿尔丁特佩(Altyn-Depe)五期(第一发掘区1-3层)[7]、纳马兹加五期(Namazga V)、哈普兹特佩一至二期(Khapuz-Depe Ⅰ-Ⅱ)期、乌鲁特佩(Ulug-Depe)、戈诺尔特佩(Gonur-Depe)、凯莱利(Kelleli)一号居地等的房屋和墓葬当中,都有与其颇为相似的人像,只不过均为红陶泥塑[8]。比如阿尔丁特佩等遗址陶人像也多为折肩、倒梯形上身、梯形或近圆形下身,头后常垂锥状单辫,绝大多数有高耸双乳而呈女性特征,也有个别平胸而具男性特征者;其中不少头部也呈倒梯形。值得注意的在戈诺尔特佩等还发现少量带双腿的男女陶塑[9]。不过阿尔丁特佩等遗址陶塑均较小,一般高度10-15厘米,面部有扁菱形或贝壳形双目,肩锐折,正面还常见蛇状扭曲双辫,下身多前折呈坐姿,全身上下还有多种刻划符号,这些毕竟是和古墓沟人像有所区别的地方(图二)。

土库曼斯坦南部的纳马兹加五期或阿尔丁特佩五期类文化遗存,一般被称为纳马兹加五期类型或阿尔丁特佩文化,属于中亚地区青铜时代中期文化[10],其绝对年代则有不同说法。最具代表性的阿尔丁特佩五期有9个数据,但彼此相差较大,中心值约在公元前4000-前1400年之间,俄罗斯学者马松(Masson V. M.)根据其与相关遗存年代的比较研究,确定其年代范围为公元前2300-前1850年[11]。戈诺尔特佩同期遗存有10个数据,彼此接近[12] ,中心值在公元前2000-前1700年。另外马松还将阿尔丁特佩文化所属中亚青铜时代中期的年代定在公元前2000-前1600年[13] 。而科尔(Philip L. Kohl)认为纳马兹加五期的年代在公元前2600-前2100年[14] ,勒孔特(Lecomte 0.)和法兰克福(Francfort H-P.)认为在公元前2500-前1800年[15],都比俄罗斯学者的年代明显偏早。综合以上意见,可将阿尔丁特佩文化的绝对年代大致确定在公元前2600-前1900年,大体相当于中国龙山时代,上限明显早于古墓沟文化或小河文化。

阿尔丁特佩文化是由科彼特山脉北麓的青铜时代早期文化发展而来,后来向东扩展至穆尔加布河流域,而影响则及于阿姆河以东地区,渗透进泽拉夫善河流域的扎曼巴巴文化(Zamanbabin Culture)。阿尔丁特佩文化以农业经济为主,畜牧业也较发达,种植小麦大麦、粟、豌豆等作物,饲养绵羊、山羊、猪、牛、骆驼等家畜。有土坯垒砌的城堡和土坯房屋,建筑物装饰精美的马赛克面板,城墙四周或城内多置神殿、火坛,被认为与拜火教或者琐罗亚斯德教的起源有关[16] 。墓葬多为长方形土坯墓穴,均屈肢葬式。在科彼特山脉北麓有阿尔丁特佩、纳马兹加、乌鲁特佩等中心聚落,在穆尔加布河流域有戈诺尔特佩、凯莱利一号居地等中心聚落,当时已经进人初期“城市文明"阶段。有陶、石、铜、金、银质的壶、瓶、罐、盆、钵、盘、杯、灯等容器,有些长流或高圈足的器物很有特色,陶器基本为轮制,铜器有红铜、砷青铜、铅青铜器等;有铜、石质的斧、刀、短剑、矛、镞、锄、权杖头、秤砣、砝码等的武器或工具,铜、银、玉石、象牙质的带柄镜、别针、项链、镯、耳环、牌饰等装饰品;还有不少动物小陶塑,石、铜、银质的带文字和图案的印章,以及香炉等;有的黄金牛头、狼头小巧精致。该文化总体源于当地,又和伊朗北部、两河流域以及印度河流域文化存在联系。

阿尔丁特佩文化的陶塑人像不但主要源于科彼特山脉北麓的青铜时代早期文化,而且还可以追溯至更早。在公元前6千纪至前5千纪新石器时代的哲通文化(Jeitun Culture)中,已经出现较小的人形陶塑。到公元前4千纪至前3千纪中叶(铜石并用时代至早期青铜时代)的纳马兹加二至四期文化,人像丰满,性征突出,尤其有的女性坐姿陶塑臀腿占到全身的2/3以上(图三,1-3)。到纳马兹加五期的阿尔丁特佩文化,雕塑突然向扁平瘦长的抽象方向发展,尤其女性雕像由强调丰乳肥臀的女性整体特征而变为更多以乳房等象征女性,性特征越来越不明显,但人身下部前折的形态仍为坐姿,与之前肥臀陶塑一脉相承(图三,4)。实际上,阿尔丁特佩文化的陶塑人像既有自己的特点,也与同时代的两河流域文化和印度河流域哈拉帕文化有关,其演变脉络也大致相似。中亚青铜时代这些扁平风格的人像上多饰各种类似前伊兰风格(Proto-Elamitic)的符号,被认为与对母亲神、丰产神、天神、水神、智神等“神"的崇拜有关[17],但这些陶塑见于房屋、墓葬各处,似乎并未体现出对其特别尊崇之处,所以神像的说法还难以成为定论。

图三 土库曼斯坦南部铜石并用时代一青铜时代早中期女人陶塑演变

1.亚兰加奇特佩(Yalangach-Depe) 2-4.阿尔丁特佩(Altyn-Depe)(Excavation 15, burial chamber 2;Trench of Excavation 11,Level V; Excavation5,1st horizon, burial 60)

古墓沟人像在新疆乃至于甘青等地并无更早渊源,而阿尔丁特佩文化人像则在当地源远流长并有着中西亚这样一个大的传统,则二者之间的相似性就应该是中亚影响新疆东部的结果(图四)。郭物此前已经指出了古墓沟这件石雕人像和阿尔丁特佩遗址陶塑人像较为接近[18]。但由于二者人像毕竟存在一定区别,尤其古墓沟雕像较大,且并不见阿尔丁特佩文化陶塑所具有特殊含义的符号,说明只是学到其塑像外形而非其包含的整个符号系统和精神世界,可能从中亚到新疆东部还存在不少中间环节,并非直接传播所致。理清这些中间环节,尚需进一步的考古工作作为基础,尤其以对塔里木盆地周缘的考古探索至为重要。

图四 中国新疆和中西亚地区青铜时代中期人像的分布

(本图根据俄罗斯学者马松等《青铜时代的中亚陶人》一书图九改制[20])

1.中国新疆罗布泊地区 2.土库曼斯坦南部 3.阿富汗南部 4.印度河流域 5.巴基斯坦北部 6.巴基斯坦南部 7.伊朗东北部 8.伊朗西南部 9.美索不达米亚

论及公元前2000年前后的中西文化交流,学术界一般会将新疆乃至于甘青等地文化与西西伯利亚和哈萨克斯坦等地文化联系起来[19]。而我们通过人形雕像,实际上就看到了当时还有另外一条中西文化交流通道,也就是从中亚到中国新疆的通道。

附记:本文所引外文文献为2014年夏天我在德国考古研究院做访问学者期间收集,感谢期间德国考古研究院欧亚研究所副所长王睦(Mayke wagner)教授以及陈晓程女士、魏骏骁(Patrick Wertmann)博士等对我的帮助!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

原载:《三代考古》2015年00期

Hash:e8624160e1f7b8d9bd810a2d71670f79cd20b535

声明:此文由 考古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