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山湘湖边山头挖出299座墓葬!跨度4000多年

从去年夏天开始,杭州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萧山黄家河进行考古发掘,花了半年多时间后,收获颇丰,发掘了299座墓葬。

这299座墓葬,不但数量多,跨代时间也长,从4500年前的良渚文化时期,一直到300多年前的明代, 整整跨越了4000多年。

在这些沉睡的墓葬中,有一个小小的墓,是属于300多年前的张姑娘的。她的墓虽然小,但找到了一合墓志铭,清清楚楚,记录了她的一生。

17岁嫁人19岁守寡

58岁离世的周张氏这一生实在辛苦

萧山湘湖边群山连绵,其中有一片叫西山。西山里,有一个南山头,有一个北山头,两个山头组成了 萧山黄家河墓群。

黄家河北山头墓群

张姑娘的墓,在南山头。

周张氏的墓

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图

这么小? 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队员杨金东杨金东说,明代流行薄葬,当时朝廷要求把财富留在人间,不要带到地下,所以墓葬都很简单,像长2.2米、宽1.2米的墓,跟其它朝代比是寒酸了些,但跟同时代比,可能还算是稍大了。

陪葬更简单,只有五只小陶罐。但重要的是, 在墓前,有一合墓志铭。这里找到的墓志铭,铭文“周氏有节 寔惟孺人 十九执节 久而弥贞 乡邦推重 朝野闻名”,几句话就有了定位——贞洁烈妇。

明墓M26墓志铭

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图

我们通过翻译成白话的墓志,来看看她的这一生。

嫁人前,她姓张,但是叫张什么,没有说;嫁人了,夫君姓周,叫南山君,从此她随夫姓,就被叫做周张氏。

17岁嫁给南山君,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还是自由恋爱?墓志里没有讲,我们无从得知。但婚后感情应该还是蛮好的,隔了一年,生了个儿子,儿子还在襁褓之中,夫君撒手人寰,留下孤儿寡母。

那时的周张氏,才刚19岁。夫君死了,周张氏痛不欲生,不吃不喝、粥米不进,公公婆婆都来劝她:你就当看在孩子份上,不能跟着他走了,要振作起来啊。

这位年轻的妈妈,隐藏悲伤,重新振作,做起女工,养活孩子。等儿子稍稍大了一些,小叔子闹着分了家,她靠着自己硬是把小日子操持起来,教儿子读书识字。

子长大了,还算争气,虽然没走成仕途,但小生意做得不错,从萧山把买卖做到了广西怀远镇,还选上了一个小官,叫做巡检。

三年后,儿子表现优秀,提拔成主簿,打算从萧山去广西赴任,但就在赴任前,一场大病,儿子又死了。

青年丧夫、中年丧子,周张氏的痛苦可想而知。儿子走后,还留下了一个儿媳、一个孙儿、两个孙女,怎么办呢,只能再次振作,又照顾起一家老小。

周张氏“邻居”是一对西晋夫妇

陪葬都被盗墓挖走了 幸存一个双鱼洗

还是南山头,就在周张氏的小墓边上,是规格比她大好几倍的两座 西晋墓

其实确切来说,应该是西晋时,一对夫妇,选了南山头这块大坡,给自己建了两个大墓。他们看中的应该是这里的风水,面朝东方,视野开阔。未曾料想,过了一千多年后,周张氏的墓也建了过来。

西晋墓中,可能是夫妻墓中的男性那一座。

为什么说是夫妇墓?

杨金东说,南山头上就这两个墓最大,挨在一起,规格、材质、制式都是一样的,比如都是青砖,都用了“三顺一丁”的垒法,所以判断两座墓的关系肯定是比较亲密的。

杨金东说,推断两座西晋墓是夫妻墓的证据之一,是“三顺一丁”的建制。

然后呢,其中一座墓的女性特质更多一些——出土了一个双鱼洗青瓷盆,所以推断是一对夫妇。

杨金东说, 两座墓都被盗墓了,男性墓偷得干干净净,女性墓在墓室甬道的位置,残存了一些,有碗、盘、香炉、盂、灶、冥币、井、谷仓等,双鱼洗就是在这里找到的。

双鱼洗青瓷盆,正在杭州海塘遗址博物馆展出。

杨金东说, 老底子的陪嫁,都有洗脸盆的,这个双鱼洗青瓷盆,就是姑娘出嫁时的嫁妆。双鱼洗,那是寓意满满了。 这还是杭州首次发现双鱼洗青瓷盆。

西晋墓中经常会用纪年砖,有了纪年砖,就可以清晰地记录它们的确切年代。幸运的是,女性墓里有,写着“永康元年七月六日造”,但另一座男性墓没有,所以不知道他们谁早谁晚。

小小一个山头200多座墓葬

下了南山头,往北山头走,墓葬就更多了,一个山头上有200多座,最早到4500年前的良渚文化时期,最晚到明代,时间足足跨越了4000多年。

杨金东介绍了几座他印象比较深刻的墓葬。

一座唐代墓,用杨金东的话来说“规模狂大”,长宽都是5米多,他说如果保存完整的话,很可能就是杭州最大的唐代墓了。

一座规格很大的唐墓。

一座汉代墓,墓主人一看就是个藏家,两千年前,他还在世的时候,收藏了一块松泽时期的玉玦,这是什么概念?就是他收了一块他活着时,往前再数三千年的古玩。可能生前喜欢得不得了,死后也带了下去。

一座三国墓,有纪年,为“凤凰二年七月日造作”。 它有点惨,墓室一圈有3个盗洞,可能先后被盗了三次。还不死心,还从墓室一直往后挖,想看还有没有后室。

这座三国墓,可能前后被盗三次。

但是这个三国墓的主人,当年也是挺狠的,为了给自己的墓室修排水沟,把原本自己旁边的东汉墓,给整个挖掉了。这也刚好可以解释一下,小小一片山头,是怎么排下前后200多座墓的。

整个黄家河墓群,目前找到了良渚文化时期至明代的墓葬299座,出土文物约2400件(组),包括原始瓷器、陶器、釉陶器、青瓷器、铜器、铁器和石器等。

这几天,黄家河墓葬就将回填、覆绿,就地保护起来。

2019年,杨金东说,他们在萧山找到的墓群,不只是黄家河墓群。

李家坞墓群,找到战国至明代的墓葬30座,出土文物308件,有印纹硬陶器、原始瓷器、陶器、瓷器、铜器、铁器和料器等,还有5块墓志铭和1块买地券。

蜀山墓群,找到战国至明代墓葬27座,出土文物160件,包括印纹硬陶器、原始瓷器、陶器、铜器、铁器、石器和贝壳等,另有7具保存不一的人骨。

//

古代的萧山人

为什么都喜欢葬在高山上

//

大约从十年前开始,负责萧山考古的杨金东,每次有了墓葬考古新发现,我都会跟着他到现场看一看。

这一次看完,我问杨金东,这些墓,不是建在山顶,就是建在半山腰的山坡上。 为什么,古代的萧山人都要把墓选在这么高的地方?

一个是地理原因。以前萧山水域多,渔猎还可以,居家只能往山脚下靠拢,那死后怎么办,水葬是接受不了的,就只能往高山上去,尤其是湘湖两侧的群山,可以防水,而且在潮水肆虐的萧山,还可以防止被潮水冲毁。

一个是风水原因。古代人讲究,死了以后远离水、靠近天,尤其是吴越国时期,推崇山高可以接天之气,离天越近越好,所以越往山顶去。

杨金东说,这十年在萧山挖过的墓葬,起码有四五百个了。那么,挖了一个又一个的古墓,我们能知道些什么呢?

杨金东说, 通过一个个墓葬,就能看到整个萧山的历史缩影。

在萧山,杨金东挖掘过的四五百个墓葬,从良渚到清代。这说明什么, 最早4500年前,良渚人就在萧山开始活动了,良渚墓里只找到小小的、非常普通的玉,说明在萧山住的是很底层的良渚人。

人慢慢多起来,到了汉代,萧山人口大量增加,已经可以用繁盛来形容了。证据,就是汉代墓们。

一个是多,汉代墓占大多数,一个是汉代墓流行厚葬,出土的随葬品也多,像釉陶器、陶器、青铜器和铁器等都有。墓多,说明人多;随葬品多,也说明经济不错。

所以你看,历史就在那里,就看你是不是能发现。

来源:都市快报

申明: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

Hash:6652ff0cf7f95a99eea8dbc07b05e60567e97881

声明:此文由 萧山招聘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