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平古关今何在

阳平古关今何在

阳平关雄踞于西通巴蜀的汉中盆地西端,“扼川蜀而控关陇,仰关中而俯荆襄”,自古乃兵家必争之要塞,王侯觊觎龙盘,将相谋图虎踞,自先秦到明清,屡有战火在此燃烧。

历史上的古阳平关具体在什么位置?

古阳平关是金牛道从汉中平原入蜀的隘口,又居北抵秦陇的陈仓道口,被视为“蜀之咽喉”“汉中门户”。在“难于上青天”的蜀道上,古道凌空,天下至险,历史上有“汉中最险无如阳平”的说法。

战国时,金牛道与褒斜道南口相接,向西36 公里至走马岭入山。走马岭又名烽燧山,因古时行军走马往来熙熙,故名走马岭,东依浕水(今咸河),南临汉江,西接古百牢关,秦灭蜀即循此道而西进南下。

汉末,刘焉为了割据益州,派张鲁等率“五斗米教”教徒进击汉中,杀汉中太守苏固等,在汉中建立“政教合一”政权统治近 30 年之久。张鲁在走马岭上筑城设坛,号张鲁城。张鲁城即“阳平治”,为“五斗米教”二十四治之一,因浕水南流入沔,谓之浕口,又名“浕口治”。

公元 215 年曹操经由陈仓道征降张鲁割据势力后,留夏侯渊守备汉中,张郃镇守阳平关。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载:建安二十年“三月,公(曹操)西征张鲁……秋七月,公至阳平。张鲁使弟卫与将杨昂等据阳平关,横山筑城十余里……”《三国志·魏书·夏侯渊传》载:“建安二十三年(218),刘备军阳平关,渊率众将拒之,相守连年。”由此可见,夏侯渊正是利用了“横山筑城十余里”的阳平关(张鲁城)才阻击刘备并于之僵持连年。《水经注》也有“(浕)水西山上有张天师堂,山为白马塞,堂为张鲁治”的记载。因此,历史上的古阳平关是在浕水以西的走马岭山上,也谓之张鲁城。

现在的阳平关城又有何渊源?

《三国志·蜀书·后主传》曰 :(建兴)“五年春,丞相亮出屯汉中,营沔北阳平石马。”古时沔水即汉江,三国时沔阳的东半部称黄沙,西半部称阳平。因白马城旁有白马山,山石如马,三国时一名白马城,又名石马城,所以诸葛亮是在阳平白马城一带设营。

公元六世纪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对张鲁城和阳平关城地理位置作了相尽的描述:“浕水北发武都氐道中,南迳张鲁城东。水西山上有张天师堂,山为白马塞,堂为张鲁治,东对白马城,一名阳平关,西北二面连峰接崖,莫究其极,以南为盘道,登陟二里有余。”

对于阳平关的具体位置和称谓,《三国志》与《水经注》所述明显不相符合。专家认为这是因为形势发生了变化:自刘备控制汉中以后,蜀汉疆域扩大,边界北移,多设关于秦岭;诸葛亮屯兵扎营阳平石马,靠近旧关驻防,筑城围;三国归一后,走马岭上的阳平关军事战略地位渐次降低而废,山下的白马城逐渐代之其名。而最初的古阳平关在经历了时代的变迁和战争的多次洗礼,至“太平天国”时被焚毁殆尽,现今仅遗存下汉时残瓦碎砖。因此郦道元所见之阳平关就是今之谓古阳平关。

明洪武四年(1371 年),沔州治由旧州铺迁至西山谷口,降沔州为“沔县”,《沔县新志》载:“沔州迁治于西山谷口,比白马城稍移而西,即今(老)城也。”至 1935 年八月前,为县治所在地。《水经注》中的阳平关与后来的沔县老城相连,但是年湮代远,岁月沧桑,老城墙到上世纪末仅遗存下明、清时期老城西南城墙约 1200 米。

2001 年,陕西省人民政府拨款在的老城墙基础上,修建了仿古阳平关城墙 300 余米,2008 年,将古阳平关遗址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毗邻的武侯祠读书台、马超墓、祠等众多三国古迹遗存供游人参观。

来源:《定军山》季刊总第1期 陈学积

Hash:b4786cca88e9533a31dbd4e037d7a4c4b200c5a3

声明:此文由 品三国游勉县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