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人,一起走过长沙的这些老街古巷,你还记得吗?

和了吧

印象里,老街古巷是文艺小说里情节曲折的章回,是建筑师们眼里的巧夺天工,是一个地域的文化见证者,是生长在此地的属于我们记忆的一部分。

城建速度让我们还来不及变老慢慢回忆,一部分的古街老巷已经消失不在。

一则数据统计显示,1984年——1998年,长沙消失老街古巷仅数十条,而到2010年12月,原老城区共消失街巷484条。

在长沙走过这些的老街古巷,你还记得吗?

孚嘉巷

太平老街旁,连通着一条小巷——孚嘉巷,不同于太平街的喧嚣和繁华这条小巷更加显得冷清和寂静。

孚嘉巷和太平街之间,更像是一道结界。结界外,是城市的沉浮,结界里,是老巷的斑驳。

孚嘉巷7号,是隐藏在街边的美食老字号“胡记炸炸炸”。一旁就是郭奶奶经营的很多年吃货铺。往里走裁缝店的阿姨闲闷的重复着手上的活。

孚嘉巷的12号,12号公馆守着如歌的岁月;孚嘉巷的16号,鲁班庙旧址残存破碎的记忆;孚嘉巷42号,四政社旧址编写了革命史诗。在这里我们总能寻出一段属于它的故事。

黎家坡巷

一番城中之外的盛世光景,一墙之差,巷里巷外便恍如隔世。

抬头望天,错综复杂的电线仿若天网,阳光透过大片的绿叶洒下星星点点阳光。

尽管面临拆迁依然平和如常,小巷里年近迟暮的老者总是慈祥的,婴儿车里的伢子总是欢快的。

还有从头开到尾的粉面馆、馄饨馆,谁也说不出哪一家最好吃。那些掺杂着的人情味和记忆的小店,每一个都有一段不可失去的情感。

在这里现世事安稳,岁月静好。

潮宗街

位于太平街以北的古麻石街,是目前长沙城仅存的4条麻石老街之一。也是是今天长沙最古老、最长、保持得最完整的一条麻石路。

它,就是被称之为长沙城第一麻石老街——潮宗街。这条路保存了几代人的回忆,也见证了历史的变迁。

旧时潮宗街是出潮宗门达湘江河运码头的必经之道,因而成为米业、堆栈业的集中之地,尤以米市闻名于世。

到60年代末期,麻石路面的改造计划全部完成,仅剩下潮宗街、金线街、化龙池等少数麻石街作为长沙城市变迁的历史见证。

潮宗街小学,不知有多少人在这里度过最懵懂的六年。长沙真耶稣教堂,经历磨难,千辛万苦,留存至今。

潮宗街上的老建筑正在被推去,挥一挥衣袖,那份情依然刻在自己的心底。

苏家巷&丽人巷

人都说,爱上一座城,是因为城中住着你爱的人。爱上长沙确是因为来过丰盈西里。

四十余处涂鸦,把日常琐碎创意地融入画里,将老街巷平凡的日子过出有趣的姿态。

老旧的电表摇身一变成章鱼一家;矮矮小个的消防栓原来也可以变身小黄人;

布满灰尘与油烟的油烟机,被设计成宇航员的宇航帽,漂浮的双脚仿佛此刻就在太空漫游。

东起丰泉古井,西至里仁巷,全长90米,宽2米,是长沙再平常不过的街巷之一。现在这些彩绘,让丰盈西里变得独具特色。

尽管它没那么精致,也没那么文艺,却让长沙的老街巷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特色,生活的日常也变得趣味横生。

十间头

十间头,南起文昌阁,北止幸福桥,铁路从两街交接处通过。幸福桥原为长沙北郊石涧头上的一座便桥,今涧、桥皆无,仅存地名,石涧头后来则演变为十间头。

另一说法是,根据当地老口子说,十间头原本有十栋相连的房子,并且都归一户人家所有,是一大户人家,因为十栋房子紧紧相连中间无间隙,所以叫十间头。

“竹益堂”,相传这公馆是当年美国设计师墨菲设计的,成建于1917年,“竹益堂”为书法家史穆先生手书。

十间头11号,是古旧的“长沙特种灯泡厂”,正对门为十间头16号公馆,大得有些吓人,房子也多得数不清,走过去发出吱吱的声响。

这里是民国时期孙常钧将军公馆,孙将军当年随程潜、陈明仁将军参加长沙和平起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湖南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

在长沙大大小小的古旧街巷里,十间头用它安静淡然的气质和厚重的历史积淀,向你我诉说着这里跟长沙其他街巷的不同。

我们沉迷于这些青砖石瓦,是因为在那些老街古巷里,我们不知道斑驳的砖瓦上承载了多少段历史?褐色的铁锈经历了几代世事烟火?

有的像是在诉说,有的像是在期待。它们大隐隐于世,绝世而独立。

或许终有一天,老街终将消亡,只有那些故事依然会流淌于时间长河,且永不变质。

END

资料来源 | 乐活长沙

文中图片、文字相关素材均来自于互联网,不作商业之用途,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Hash:2a2c9e7ef10748b24888b92c2e9cdb55686e2c80

声明:此文由 和了吧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