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世、禅宗第十一代、曹洞宗初祖:洞山良价禅师

师。生会稽俞氏。落发五泄。谒大沩。问无情说法话。不契。沩指参云岩。有省。礼辞云岩。因过水大悟。偈曰。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应须恁么会。方得契如如。师于唐大中末。开法新昌之洞山。盛化中外。又得曹山深明的旨。由是洞山玄风大播天下。师一日声钟坐化。众号恸不已。师忽开目。设愚痴斋。延七日乃寂。当咸通十年巳丑。寿六十三。谥悟本禅师。塔曰慧觉。

邈得师真 祇者便是 水影踏翻 如虎生翅

五位列开 拔诸见刺 大唱玄风 普天匝地

◎一九八四年二月二日.宣公上人作

洞山山洞谁居住 深水水深我涉足

虚实染净源不二 自他互易岂殊途

悟得体用真如理 解脱人法空性诸

去而复返睁双眼 愚痴大斋吃也无

良价(807~869),中国曹洞宗开祖。唐代会稽(今浙江绍兴诸暨人[1] 。于江西宜丰县洞山创建禅宗曹洞宗新法,俗姓俞。

因良价住洞山首创禅宗新法,本寂居曹山续振此法,故后世将此法称为“曹洞宗”,为中国禅宗五家之一,并成为中国禅宗主流。

人物生平

早年

良价(807~869),中国曹洞宗开祖。唐代会稽(今浙江绍兴)诸暨人。于江西宜丰县洞山创建禅宗曹洞宗新法,俗姓俞。幼从师诵《般若心经》,至“无眼耳鼻舌身意”时,忽以手扪面,问曰:“我有眼耳鼻舌等,何故经言无?”其师异之,知其资禀异赋,遂令至五泄山从灵默披剃。二十一岁,至嵩山受具足戒。不久,谒南泉普愿,深领玄旨。又访沩山灵佑,参“无情说法”之话头。然不契。遂依灵佑之指示往诣云岩昙晟,举前因缘有省,然犹涉疑滞。于是更历参鲁祖宝云、南源道明等人。后于过水睹影时,豁然开悟。乃嗣云岩之法。大中(847~859)末年,于新丰山提撕学徒,不久,移豫章(江西省)洞山普利院盛振法化。

苦修

咸通十年(869)三月朔,剃发沐身,鸣钟辞众,大众恸哭不止。师忽开目谓曰(大正51·323b)︰“出家之人,心不附物,是真修行,劳生息死,于悲何有。”遂令主事僧办愚痴斋。由于众心恋慕不已,乃延七日,至八日斋毕,在方丈室端坐而寂,年六十三。敕谥“悟本禅师”,世称洞山良价或单称洞山。嗣法弟子有云居道膺、曹山本寂、龙牙居遁、华严休静、青林师虔等二十六人。著有《玄中铭》、《丰中吟》、《宝镜三昧歌》等。

良价少时在本乡寺院出家,其师推荐他去随高僧灵默学禅。21岁时,良价到嵩山受戒,然后开始遍游四方,首先参拜普愿,初次对答就得到普愿高度赞赏,普愿对众人夸道:“此子虽后生,甚斟雕琢。”良价从此名声在禅林大振。之后良价往沩山参拜灵祐,又得灵祐介绍到云岩参拜昙晟。得昙晟正传后,良价继续云游,一日,在涉山溪时看见水中自己的倒影,顿时悟道,因而作一偈语:“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流。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应须恁么会,方得契如如。”

曹洞宗

创立之初

唐宣宗大中13年(859),良价云游到宜丰洞山,当地富绅雷衡为之捐地,良价从此在此创寺讲法,从学者时达500人。在洞山,良价倡立了“五位君臣”说,视佛性为世界的精神本体,万事万物为现象;作《五位显诀》,对其所创教义加以详细阐述。良价强调顿悟,反对“拘束其心”地渐悟。其禅风则以回互细密见称,一时风糜禅林。四方僧侣纷纷到洞山学法。弟子本寂师从良价数年并得良价衣钵,后又到曹山(今江西宜黄境内)进一步弘扬师法,愈使洞山宗风广扬。

影响

因良价住洞山首创禅宗新法,本寂居曹山续振此法,故后世将此法称为“曹洞宗”,为中国禅宗五家之一,并成为中国禅宗主流。日本僧侣瓦室能光也曾千里迢迢求法于良价,并在洞山住了30年。良价圆寂后,新罗僧人利严从良价另一法嗣道膺学法,归国后创须弥山派。公元13世纪,日本僧人又将曹洞宗传入日本,开立日本曹洞宗,与临济宗共为日本两大禅宗主要派别。《五灯会元》曾载道:“洞上玄风,播于天下。故诸方宗匠,咸共推尊之曰:‘曹洞宗’。”

唐宣宗大中13年(859),良价云游到宜丰洞山,当地富绅雷衡为之捐地,良价从此在此创寺讲法,从学者时达500人。在洞山,良价倡立了“五位君臣”说,视佛性为世界的精神本体,万事万物为现象;作《五位显诀》,对其所创教义加以详细阐述。良价强调顿悟,反对“拘束其心”地渐悟。其禅风则以回互细密见称,一时风糜禅林。四方僧侣纷纷到洞山学法。弟子本寂师从良价数年并得良价衣钵,后又到曹山(今江西宜黄境内)进一步弘扬师法,愈使洞山宗风广扬。

影响

因良价住洞山首创禅宗新法,本寂居曹山续振此法,故后世将此法称为“曹洞宗”,为中国禅宗五家之一,并成为中国禅宗主流。日本僧侣瓦室能光也曾千里迢迢求法于良价,并在洞山住了30年。良价圆寂后,新罗僧人利严从良价另一法嗣道膺学法,归国后创须弥山派。公元13世纪,日本僧人又将曹洞宗传入日本,开立日本曹洞宗,与临济宗共为日本两大禅宗主要派别。《五灯会元》曾载道:“洞上玄风,播于天下。故诸方宗匠,咸共推尊之曰:‘曹洞宗’。”

圆寂

遗迹

唐懿宗咸通10年(869)3月,良价端坐圆寂,终年63岁。唐懿宗赐良价“悟本禅师”法号。良价真身葬洞山普利寺后,立石塔,称“慧觉宝塔”,俗称“价祖塔”,是为中外曹洞宗信徒共尊之祖塔。

生平作品如《娘回书》,为《辞北堂书》的回书。略云:“今已誓不还乡,即得从汝心。不敢望汝如王祥卧冰、丁兰刻木,但如目连尊者度我,下脱沉沦,上登佛果。如其不然,有幽谴在,切宜体悉..自从汝往他方。日夜常洒悲泪,苦哉!苦哉!”其母抑制爱子之情,只管激励的回书,值得感激;洞山看了,定必悲伤而难过。

传说

四十八岁入南泉以后,三十年不下山。南泉为归宗做忌设斋时问:“归宗还来也无?”大众无对,洞山出来礼拜云:“请师惩(问)起。”泉:“他来么?”洞山:“待有伴则来。”南泉抚其背云:“虽是后生,敢有雕琢之分。”洞山:“莫压良为贱。”

洞山初参灵?,灵:“名叫什么?”洞山:“良价。”“向上更道!”“向上即不名良价。”“要问什么?”“无情说法是什么?”“我这里无法可说,参云岩去!”

洞山与神山密,往访云岩路上,作过水偈。到某寺,洞山坐禅,神山一向睡;打醒他,他应答,洞山:“上座还会么?”神:“不会。”洞山:“既不会,作么生睡?”神:“会底人,还睡也无?”洞山不能答。神:“一条索子自缚。”两人过水,洞山:“莫错下脚。”(小心)神:“错即过不得也。”洞:“不错底事,作么生?”神:“共长老过水。”两人过木桥,洞山过了,拈起木桥曰:“过来!”神:“洞山 黎。”便放下木桥。

洞山曾访马祖法嗣南源道明,将到法堂,南源:“已相见了,不用更上来。”洞山返回禅堂,又去问:“适来道,已相见了也,什么处是与某甲相见了?”源:“心心不间断,流入于性海。”洞:“洎错放过。”五日后,告假,源:“有事嘱 黎,得么?”洞山礼拜云:“有什么事?”源:“多学佛法,广作利益。”洞:“多学佛法,即不问,如何是广作利益?”源:“一物也莫为,即是。”因是洞山留住两年。

洞山往访马祖法嗣鲁祖宝云,礼拜后,侍立。又出,又入来,鲁祖:“只恁么。”所以如此。洞:“大人不肯。”祖:“作么?取汝口辨。”留住数月。洞:“如何是言不言?”祖:“汝口在什么处?”洞:“某甲无口。”祖:“将何吃茶饭?”自后洞山云:“他不饥,吃什么?”

洞山访兴平,礼拜了,平:“莫礼老朽。”洞:“礼拜非老朽者。”平:“他不受礼。”洞:“亦不曾止。”洞山告假,平:“何处去?”洞:“沿流无所止。”平:“法身沿流?报身沿流?”洞:“忽不作如此见解。”兴平拍掌,以为“觅不得几个”。洞:“如何是古佛心?”平:“即汝心是。”“虽然如是,犹未是某甲问处。”“若与么,问取木人去。”“某甲有一句子,不借诸圣口。”平:“汝试道!看!”洞:“不是某甲。”

洞山行脚时,可能到过江西、安徽湖北湖南各省,都是洞庭湖南方;曾一次到过河南嵩山外,没有到过江北地方。当时还是江西有马祖,湖南有石头的情势;他访过的,都是马祖石头系统,他是遍参最多的人。五十三岁住新丰山二年,移住江西洞山普利院十年。

金牛和尚,作饭供养众僧;抚掌大笑云:“菩萨子吃饭来。”僧问洞山:“抚掌大笑,是奴儿婢子不?”洞:“是!”“向上事,请师直指。”“忽未曾见汝问在。”僧:“只今现问。”洞:“唔!这奴儿婢子!”

洞山问僧:“离什么处来?”“离香严来。”“有什么佛法因缘?”“佛法因缘即多,只是爱说三等照。”“举看!”僧:“恒照、常照、本来照。”洞:“有人问此三等照也无?”“有!”“作么生问?”“作么生是恒照?又问常照。”洞:“好问处不问。”僧:“请师垂个问题。”洞:“问则有,不用拈出,缘作么故?黎千乡万里来,乍到者裹,且歇息。”僧得问头,眼泪落,洞:“哭作什么?”僧:“启和尚,末代后生,伏蒙和尚垂方便,得这个气道,一则喜不自胜,二则恋和尚法席,所以与么泪下。”洞:“唐三藏又作么生?从唐国去西天,十万八千里,为这个佛法因缘,不惜身命,过得如许多险难;所以道,五天犹末到,两眼泪先枯。虽则从此香严,千乡万里,为佛法因缘,怕个什么?”僧归香严。从容二日,香严戴帽子上堂,僧:“承师有言,恒照、常照、本来照,三等照则不问,不照时,唤作什么?”香严却下帽子,抛放众前。僧返洞山,具陈前事,洞山却低头,后云:“实与么也无?”“实与么。”“若也实与么,斫头也无罪过。”僧返香严,具陈前事,香严下床,向洞山合掌云:“新丰和尚是作家。”洞山示众云:“天地之内,宇宙之间,中有一宝,秘在形山。识物灵照,内外空然,寂莫难见,其位玄玄。但向己求,莫从他借;借亦不得,舍亦不堪。忽是他心,不如自性;性如清净,即是法身。草木之生,见解如此。住止必须择伴,时时闻于未闻;远行要假良朋,数数清于耳目。故云:‘生我者父母,成我者朋友。亲于善者,如雾里行;虽无湿衣,时时有润。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砂在泥,与之俱黑。一日为师,终生为友;一日为主,终身为父。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咸通十年三月一日,剃发被衣,令击鼓,俨而往。大众号励,复觉曰:“夫出家儿,心不依物,是真修行,何有悲恋?”令办愚痴斋,乃至七日,浴讫端坐长往。

Hash:e729f253bd2a50ffb6edee684891020106e7ba03

声明:此文由 少林心意把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