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吉林松原的这家“传统农场”如何焕发新活力?

来源:环球网

2021-07-22 10:23

【环球网报道 记者侯佳欣】7月22日一早,沿着吉林松原市西南方向的前三公路一路前行,一块“印着”巨幅稻田画的水稻田吸引了众人的目光,远远望去,那栩栩如生的图案伴随着微风轻轻摆动。

“保卫黑土地,筑牢大粮仓”网络主题活动采访团停车驻足,稻田中,“加快高质量发展,促进乡村振兴,向建党100周年献礼”的字幅和党徽图案格外醒目,另一侧,则是蒙古族少女手捧哈达的画面和蓝天白云下奔驰的骏马。

这里是松原市前郭灌区国营红光农场,始建于1964年,算下来,已经过了“半百”的年纪。

田成方、林成网、渠成系。这是国营红光农场生产科长高军对这里的描述。

根据相关人员介绍,红光农场面积5898公顷,其中水田面积3374公顷。田野里农道纵横,沟渠连通,每一片稻田都是按照50米宽、1000米长的标准设计,形成了千米条田的壮观美景。条条水渠、道道水闸遍布乡间,完善的农田水利设施纵横交错,藏粮于“水”,旱可灌,涝能排,成为农业生产有力支撑,也为保障粮食安全打下了坚实基础。

记者了解到,在这里,有机肥取代了化肥,人工除草代替了除草剂灭草,农场技术人员在生产实践中总结出的“三推两早一达标”水稻高产栽培模式,对水稻生产的所有生产环节都作出了具体明确的技术标准和操作要求,并在生产实践中不断进行完善提高。全场水稻公顷单产接近2万斤,2008年经农业部专家组实地测产,百亩核心方亩产达到882.9公斤,名列全国单季稻亩产第一名。

高水平的农业机械化也让这个“半百农场”再次焕发出了活力。据统计,目前,全场有大型农用链轨车26台套,农用胶轮车71台套,水稻插秧机491台,收割机211台,农用机械总量达到2555台套,机械插秧达到95%以上,收割、翻耙地机械化水平达到100%......

“眼前的实验基地是从2006年开始的,不光是可供观赏的稻田,这里还有各个水稻品种的试验展示,也给周围种植水稻的场乡以及农场的广大职工提供了技术保障。”高军介绍说。

Hash:e08554b33682fc93c05933a06db08679179c0e00

声明:此文由 环球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