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颛顼龙洞”是颛顼住过岩洞?似真如幻,众多未见过的飘柔石幔

一进米易县,随处可见:“颛顼故里,阳光米易”。颛顼故里?对!颛顼就出生在这里。《史记》中有记载!

颛顼是谁?“颛顼”两个字怎么念?

颛顼念zhuān xū,是中华民族的祖先,“五帝”之一。常说“三皇五帝到如今”,颛顼便是很早很早以前的五大祖先之一。

易县有座溶洞,叫“颛顼龙洞”,既然叫“颛顼龙洞”,是否意味着颛顼老祖先曾经住过?远古的祖先们,住的岩洞是什么样子?曾留下怎样的痕迹?当时是茹毛饮血还是懂得烧火做饭了?洞中有无打磨过的石针、石器?有无火烧的印迹……

不管怎么样,一定要去看看。

一行五人,钻进一辆车。向颛顼龙洞进发!

行约半小时,翻过一条条沟梁,车爬了一小段山道后停下来。

颛顼龙洞景区到了。

右侧是一长块宣传牌,介绍颛顼龙洞风景区,有图有文,图极炫丽。前行不远,左侧石壁上,塑着长二三十米的双龙戏珠,金壁辉煌。

再往前走四五百米,有一吊桥,名高阳吊桥。高阳即颛顼,《史记》:“黄帝崩,葬桥山,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颛顼帝也。”行桥上,略有晃荡,桥下有亭翼然临于池畔,名曰壁画景观亭,山泉由亭侧流过,跌落入一个个池中,形成一道道瀑布,错落有致。一条景观步道将亭池瀑布串起来,两旁,滕蔓、灌木密密麻麻如针插不进的厚实绿幔,从山沟延伸到山顶。

过了桥,穿过一小广场,便是颛顼龙洞入口。洞口在两条山梁交汇的山沟处,既非沟底,也未到半山沟处。洞口是后来修建的,不大。导游领着我们一行往里走。

走过几十米隧道似的洞口,是一个巨宽巨高的洞穴,这里孤形排起十来块宣传牌,介绍这个岩洞。都是五彩斑斓的溶洞照片,但没有介绍洞内的考古发现。

移步往前,听到潺潺水声。眼前是跳跃的彩色水帘,跌水成瀑,红蓝紫绿,如舞台背景般变幻。出广西,入贵州喀斯特溶洞看了不少,洞里有泉,洞里行船都见过,但洞中有如此美轮美奂的瀑布却少见。

再往前,还是瀑布,不过跟前面的跌泉成瀑不同,是狂泻如注,滔滔不绝。

自入洞以来,一直往上爬,左爬右攀,七拐八转,见到多处瀑布,瀑形各不相同,有飞流直下30尺的,有阔达丈余的,有九叠十跳的,不一而足。据说,全洞有六道泉水,其中三道可见,三道可闻其声未见其形。可见的三道,每一道又形成两三处瀑布景观,还有的从脚下景观道流走。游一洞而览如此多瀑布,真算得上奇且绝了!

喀斯特地貌,很容易形成岩溶,水滴穿石,溶石成乳,千万年来,形成的钟乳石石柱、石笋、石幔,形状各异,经彩色灯光装扮,千变万化,如入仙境。颛顼龙洞自然也不例外。众多美石、奇柱,构成一幅幅美景,似江河奔流,如华冠悬挂,像鳄鱼突袭……,溶洞开发者都赋予佳名美字:七彩幻境、若水龙宫、瑶池仙境,等等,等等。如此这般景色,各个喀斯特溶洞大同小异罢了。颛顼龙洞真真令人震撼的是石幔。不错,石幔!随处可及、形态万千、无可尽状的石幔!

幔者,巾也,丝麻织品。坚硬的石头能柔成轻妙之幔?没错!这里的石头,如丝如巾,像布幔、窗幔、幕幔、帷幔。小者,有如佛手瓜,一棚蔽日,满目佛手低垂;大者像窗帘,如幕布,层层叠叠,丝丝缕缕,飘飘然,随风荡漾、摇弋。是颛顼之手,化石为帛?是时间之手让顽石化为纤指柔?

进得洞来,一直在爬坡,一级又一级,整个溶洞,从洞口到出口,长1800米,高差200米,相当于60多层楼高。虽然费力,千奇万变的美景,无法猜想到的石幔形状,让时间飞快流逝。大约四五十分钟,已游览到溶洞最高处。出口是人工开凿的“时光隧道”,它的右侧是对颛顼的介绍,仍然没有关于这个溶洞的考古发现。

时光隧道

白马镇远

出到位于半山腰的洞口,山下是白马镇。突然想起,来看颛顼龙洞的主要目的,是找寻颛顼祖先居于此洞的痕迹。没有找到,一无所获!问之导游,亦不得而知。

只好求助于图书资料了。

颛顼龙洞1992年才被发现,当时叫龙潭溶洞。更名颛顼龙洞应是不久前的事。白马镇的网页上,至今仍写着“镇内有国家AA级风景区——宁华龙潭溶洞”。

那么,颛顼是否真的出生于米易县呢?

回答是肯定的。有书为证。现在一般引用的是《史记.五帝本纪》,其实,司马迁的《史记》也是根据之前的记载写的。《山海经》《左传》等书都有记载,一般是说颛顼是黄帝之孙昌意的儿子,也就是黄帝的曾孙,颛顼之母,是昌意之妻,是蜀山氏之女,曰景仆。《吕氏春秋.古乐篇》说“帝颛顼生于若水”。专家们一般认为,“若水”就是雅砻江

有专家说,颛顼于公元前2514年生人,颛顼龙洞介绍颛顼出生于这一年的农历三月二十八日。还有专家进一步说,颛顼生于米易县白马镇的何家坝。

导游介绍,颛顼12岁离开若水,到中原向伯父少昊学习。网络上也有这样的说法。4000多年前,从米易到中原,12岁的孩子!那是多漫长的道路啊,途经万水千山,路遇多少凶险?我们能够想像!那是极不可能的事!又有专家说,“若水”其实“弱水”,它不是雅砻江,黑龙江在汉代就称“弱水”。五帝又指“五方上帝”,颛顼是玄帝,北方上帝,他应该生在北方而不是四川

飞流直下

看了学者们的研究,越看越糊涂。不,越看越明白了!

颛顼是远古时代一位具体、实在的人,又不是一位具体的人,他是被我们的祖先虚化了、神化了的人。看看《山海经》《左传》《国语》《楚辞》《史记》……如何记载颛顼吧:

大禹治水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大禹的父亲是鲧,鲧的父亲是颛顼(《史记.夏本纪》);

后来统一中国秦始皇,其先人是颛顼的后代,叫女修(《史记.秦本纪》);

楚国的先祖是颛顼(《史记.楚世家》);

越王勾践是大禹的后代,当然也是颛顼的后代;

陈人,颛顼的后代;

凶奴也是颛顼的后代;

“附禺之山,帝颛顼与九嫔葬焉”,他一共有九个妻妾;

颛顼大帝乘龙游四海:“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趾,西济于流沙,东至于蟠木。”幽陵是现在的幽州,在河北北部;交趾在越南中部;流沙是现在甘肃张掖;蟠木,一说是扶桑,现在的日本。颛顼大帝简直神了;

颛顼行迹至于北南西东四极,使得鸟、兽、草、木、神明、四民皆来服属;

共工曾与颛顼争夺帝位,“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能够将不周山天柱折断的共工,也打不过颛顼;

……

显然,颛顼是神化了的人物。4000多年前呀,没有智能手机,没有报纸,也没有纸张,甚至连记事的竹简、帛都没有,也许正是刀耕火种、结绳记事的年代。颛顼应是部落首领,力大无比,能力极强。部落的人跟他东奔西走,南征北战,征服了一个又一个部落,但是无文字、无载体将颛顼的事迹记录下来,只能口口相传。经过一代一代口口相传,传了近2000年,才被写到《左传》《山海经》《国语》等之中,后来又被司马迁有选择地写到《史记》里。

我们的祖先们,将自己的想像、希冀集于颛顼身上,创造了颛顼这个人物。他亦人亦神,是真人又非真人。他生于何处,曾经住在哪个山洞,已经无法考证了。我们又为什么要去考证呢?

颛顼生于若水之滨。姑且信之。龙潭溶洞更名颛顼龙洞,姑且任之。关键是这个溶洞是否有独特的景观,是否真正好看,能够让人流连忘返。

不管叫什么洞,颛顼龙洞还是很值得一看。来就看景,不要像我一样去寻找颛顼的遗址了。

Hash:e915811a522fd3cae9c03d5eeb98f3ab791c9134

声明:此文由 网眼大观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