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打造南宁生态新名片!

南宁日报讯(记者 阮晓莹 通讯员 卢春宇)近日,《大王滩国家湿地公园修建性详细规划》《大王滩国家湿地公园及水环境工程方案设计》相继获得南宁市人民政府批复,这意味着大王滩国家湿地公园与大王滩水环境工程进入实质性全面建设阶段,未来将有哪些变化?记者进行了详细了解。

健全管理制度

推进湿地公园试点

南宁大王滩国家湿地公园于2015年12月获原国家林业局批准为试点建设单位。总面积5520公顷,其中湿地面积为3800公顷,湿地率为68.8%。

为满足湿地公园管理的需求,大王滩国家湿地公园制定了多项管理制度和规范,包括《大王滩国家湿地公园巡护规范》《广西南宁大王滩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岗位职责》等制度性文件,文件明确了大王滩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处各部门的职责,积极服务于国家湿地公园的保护、管理和建设。

环境综合整治

加快湿地生态恢复

南宁市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大王滩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建设工作。2012年起,市财政累计投入1.5亿余元资金开展大王滩水库环境综合整治以及湿地保护与恢复建设工作。

经过一系列的综合整治,有效控制了大王滩国家湿地公园湿地保育区水域污染,使园区内水面干净整洁,水库地表水质由原来的IV、Ⅴ类水恢复到总体Ⅲ类水,目前,大王滩水库已成为我市主要饮用水源地之一,每天向南宁市民供水4万多立方米。

近日,专家在公园内监测到国家二级保护鸟类黄嘴白鹭,大王滩国家湿地公园的湿地生态系统和物种多样性正得到逐步恢复。

据了解,目前大王滩国家湿地公园有维管植物100科230属286种,其中蕨类植物9科10属17种,裸子植物5科6属7种,被子植物86科214属262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植物4种。

湿地公园已知脊椎动物5纲30目91科319种,有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43种;广西重点保护野生动物61种;中国特有种3种。湿地公园216种鸟类中,有候鸟119种;属湿地水鸟的有86种,占鸟类种数的39.8%。

点亮碧水青山

建设大美大王滩

为推进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建设工作,同时衔接上位规划与后期项目建成工作, 大王滩国家湿地公园及水环境工程于2016年列入南宁市本级PPP三年滚动储备项目开发计划项目,并紧锣密鼓地进入方案设计阶段。

2019年7月31日,南宁市人民政府正式批复《大王滩国家湿地公园及水环境工程方案设计》。

设计方案以湿地保护、恢复和适度开发利用为原则,结合营造适宜野生动植物生长环境的保护恢复设计,大王滩国家湿地公园建设成以水源地保护、生态修复、科普宣教、科研监测、游憩休闲等多种生态服务功能为主,同时展示南宁市地域文化、湿地生态文化,集湿地体验、环境保护宣传教育等为一体的生态环境优良、动植物资源多样、山水风光优美、湿地特色鲜明、可持续发展的国家湿地公园。

大王滩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将分为三期:近期建设(2017—2019年):主要建设国家湿地公园验收必建项目。中期建设(2020—2025年):主要完善湿地公园重点建设项目及开展主要湿地体验区建设。

远期建设(2026—2030年):主要以湿地保护维育和基础设施完善项目为主,如水库湿地保育工程、公园部分建设维护工程、病虫害防治检测工程等。

其中,大王滩湿地公园主入口区将结合现状山地打造生态湿地入口景观。入口湿地大道为第一级平台,设置迎宾广场,迎宾景墙与湿地雨水花园等空间丰富入园,在设计风格上展现壮族特色。

二级平台为入口迎宾叠水结合游客服务中心景点,依山而建,游客服务中心民族特色建筑也与大王滩整体形象呼应,形成入口地标。第三级平台位于山顶,利用搬迁的厂房用地打造生态停车场,将拥有小车位100个,旅游巴士车位10个。

游人停车后,可通过步梯下山,经过游客服务中心,鸟瞰整个湿地景观。

为引导更多的市民群众保护湿地生态,《大王滩国家湿地公园及水环境工程方案设计》在该区域科普宣教上做了精心设计。湿地公园的科普宣教区总规模约为 251.83公顷,功能包括水库景观多样性展示,湿地生态特征、生物多样性展示,水质净化等生态功能展示,为今后我市开展湿地科普教育和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活动提供一个较好的平台。

同时在大王滩国家湿地公园主坝南侧水库滨水湖畔,结合现状护岸,沿岸设置高低错落的各种鸟类观测平台和景观廊架,为游客提供高低远近不同视角的鸟类观测视廊,景观包括船型鸟类观测台、湿地栈道等。

实现多重共赢

打造南宁生态名片

南宁市人民政府对大王滩国家湿地公园及水环境工程高度重视,多次组织召开专题会,指出湿地公园建设要围绕大王滩饮用水源的保护和湿地生境的恢复需要,达到水清、岸绿、景美的立体效果。

工程实施后将实现生态、社会、经济共赢,项目计划于2020年通过国家验收,落地建成国家湿地公园,打造南宁市生态新名片。

在生态效益方面,将净化水质,有效控制水体污染,显著提升改善水质。其中,水环境工程包括水源保护区隔离防护工程、水库底泥污染治理工程及截污工程,可直接改善并显著提升水质,保持水质达到Ⅲ类及以上。

有效控制水体污染,通过实施植被的恢复和营造、护岸结构的改进和完善、重点区域污染底泥的治理和生态监测系统的改进等,对大王滩湿地生态系统全方位、多角度进行恢复,结合严格的管控措施,逐步净化周围农田排出的受农药、化肥污染的水体,在抑制水体污染趋势方面将产生一定的效果,促进湿地植物生态系统的恢复,为珍稀动物创造适宜栖息、繁衍的环境。

同时能够提高湿地、野生动植物资源及其栖息地的保护能力。恢复和改善其环境,对于维护大王滩地区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生物多样性,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社会效益上,将为南宁市民创造一个优美、舒适的休闲、亲近自然的环境。通过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开展土地整合工作,树立协调人地关系的标杆,实现大王滩国家湿地公园环境保护及利用与居民生存发展互利共赢的局面,满足居民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需求,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还将通过各信息平台、监测平台、湿地康养基地、加强湿地文化及保护宣传等的建设,既保护环境也为人们提供生态服务。

实现湿地公园中生态展示、科普教育等各项活动的对外开放,为南宁市民提供了解湿地、体验湿地、亲近自然、学习自然的窗口。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大王滩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对我市开展湿地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在保证水质及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湿地公园将为周边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作为对占地或人工雇佣的补偿或报酬,鼓励当地居民加入到生态服务行业中提高其经济收入。

随着大王滩国家湿地公园建设的不断完善,这将成为南宁市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大王滩国家湿地公园按照功能分区分为湿地保育区、恢复重建区、科普宣教区、合理利用区、管理服务区。

●三大功能:

社会功能——营造科普空间

大王滩国家湿地公园设计以营造科普空间为社会功能。以空间筑形,打造游客服务中心及配套设施、湿地科普馆、水文化博览馆、湿地体验区、海绵城市示范区等科普教育空间;修葺改善原生的山、水、林、地生态空间。以此形成可观、可游、可娱、可育的特色科普教育空间,让游客往来其间,科普其中。

文化功能——弘扬壮乡文化

大王滩国家湿地公园规划以弘扬壮乡文化为文化功能。以文化筑魂,打造壮族人文特色服务中心、科普馆、亭廊、雕塑、服务设施等建筑小品;营造“大王传说” 文化广场、“那”文化园等公共空间;融入壮乡建筑、工艺、艺术等文化元素。以此塑造壮乡文化形象,创造具有凝聚力和心理归属感的文化要素,成为吸引物流、信息流、人流的感召力和支撑,提升大王滩的知名度和认同感。

生态功能——引领水源涵养

大王滩国家湿地公园规划以引领水源涵养为生态功能。以生态筑基,通过规划建设国家湿地公园,营造绿色生态水源涵养区, 打造绿色生态旅游区,维育南宁市城市生态环境;同时,规划将充分利用公园水系、林地、山地等优势景观资源,注入丰富的游憩活动,将生态资源利用与保护有机结合起来,使大王滩国家湿地公园既成为城市生态涵养的一部分,也成为城市生态休闲游憩的一部分。

历程回顾

●2015年12月,南宁大王滩国家湿地公园由国家林业局确定为试点建设单位,试点建设期为5年(2016—2020年)。

●2016年6月,南宁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审批成立了广西南宁大王滩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处,对湿地公园管理机构相关事项进一步明确。

●2018年8月,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审定,同意大王滩PPP项目建设内容。

●2018年10月31日,自治区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同意调整南宁市大王滩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批复》(桂政函〔2018〕173号),重新明确了大王滩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范围。

●2018年11月—2019年3月方案通过原市林园局和原市规划局分别组织召开的《广西南宁大王滩国家湿地公园及水环境工程方案设计》专家评审会。

●2019年4月25日,《广西南宁大王滩国家湿地公园保护条例(草案)》经市人大常委会二审通过,正在加快立法。

●2019年7月31日,《大王滩国家湿地公园及水环境工程方案设计》获南宁市政府批复。

来源:南宁日报

编辑:水月

执行主编:冯小乙

主编:黄海华

Hash:e2b3cf826f2a48f01de12303c224410cbcb4ba61

声明:此文由 南宁买房参考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