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盐津 魅力豆沙|昭通盐津的美你知道吗?

FM97.5更多精彩节目手机实时在线收听,尽在网络收音机(点击收听)

1

水墨盐津 魅力豆沙

盐津自古是入滇的要冲,素有“咽喉西蜀、锁钥南滇”之称,地处乌蒙山脉关河深谷的中段,位于四川云南结合之处,也是古丝绸之路入滇的第一站,是一块古老文明、秀丽神奇的宝地。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古滇文化在这里交融,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朱提文化,这块土地景色宜人,自然景观众多,奇景纷呈,秀丽俊美,构筑成引人入胜的山水画卷。

2

省级风景名胜区豆沙关

省级风景名胜区豆沙关距盐津县城23公里,位于云南省滇东北云川交界处,自古以来就是中原入滇的要隘之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劈就了锁滇扼蜀的雄关天险;五千年的文明历史,留下了众多灿烂的文化遗产。这里,新石器时代就有了人类居住,公元前四世纪南丝绸之路就从这里经过。自那时起,这块闭塞落后的荒凉之地,就进入了喧嚣沸腾的开发时期。尤其是先秦开僰道,秦开五尺道,汉武开南夷道,隋唐石门道以来,更加速了开发进程。豆沙古镇先后获得了“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省级风景名胜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省级历史文化名镇、省级旅游小镇、省文学艺术创作基地、省级和市级文明风景旅游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全国特色景观旅游示范名镇”等九大殊荣。

1

五尺道

五尺道位于豆沙石门关口,现存长约350米,宽1.7米,是迄今秦五尺道上保留最长、最完好、马蹄印迹最多(243个)的古驿道

五尺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秦国占据巴蜀后,秦蜀守李冰采用了积薪烧岩之法,修筑了从僰道县(今宜宾)经石门关,到千倾池(昭通)的第一条内地入滇通道——“僰道”。秦朝建立后,常頞在僰道的基础上,将路又修到了建宁曲靖),道宽五尺,故称“五尺道”。从此,五尺道成为内地入滇的一条大通道。石门关也一成了内地通往云南的重要门户。汉武帝时,唐蒙再次在五尺道上“凿山开阔、以通南中,迄于建宁……”,史称“南夷道”。

1

石门关

石门关位于盐津县城南23公里,距豆沙古镇500米处。早在公元前220年,这里就成为中原入滇的交通要隘,有“锁钥南滇”、“咽喉西蜀”之誉,在唐、宋时期,此地称石门关,元、明时期称罗佐关,清初改名豆沙关。唐贞观四年(公元630)在此设关门,为军事要隘。

石门关因受关河深切,两岸峭壁对峙,状若石门故名。石门关口,上有峭壁千仞,直入云霄,下临滔滔关河,只闻水声,不见河流。此关真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极目远眺,幽深峡谷,奇险状丽。

1

袁滋题记摩崖石刻

位于豆沙石门关口巨石悬岩上,“袁滋题记摩崖”始刻于唐德宗贞元十年(公元794年)九月二十日。铭文记录袁滋一行同奉恩命,持节赴云南册封异牟寻为南诏王,统行营兵马,开路置驿,经此地,故刊石为记。此摩崖石刻是一件珍贵的历史文物,有载国家之统,定疆域之界,鉴民族之睦,补唐书之缺,正载籍之误,增袁书之迹的重要作用。说明自天宝战争以来,南诏和唐对抗四十二年之久的分裂局面,云南又统一在民族大家庭中。1965年省人委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元月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

豆沙古镇

豆沙古镇历史十分悠久。古镇的雏型应是先民村寨和古道驿站,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到了清朝乾隆时期,居住着四川、贵州湖南湖北江西福建安徽广东八省移民,建有八省庙宇(会馆),虽然这些庙宇已被拆毁,但遗址还在,概貌人们心中尚存。

豆沙镇的民居建筑造型美观,雕刻精细,工艺考究,风格各异。房屋的式样上有一字、门厅、磨钩、三合头、四合院等式样;房屋层高有一层楼、二层楼和三层楼式;房屋墙壁有木板墙、石头墙、土墙和夹泥墙;瓦为清瓦;门面以串匾、挑头、悬柱排列;二楼街面墙以不同式样的木格窗装饰,加上穿匾、悬柱的雕刻和搭配合理的颜色,每户门面都很讲究。走进古镇,各式各样的民居建筑尽收眼底,屡看不厌。豆沙古镇是秦五尺道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是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遗产。

1

僰人悬棺

在云南,今昭通地区沿金沙江白水江、关河流域的悬棺不说是绝无仅有,肯定是分布最多、最为集中的地区。就已知情况,盐津县的豆沙关悬棺,保存最多、最完好,地势最险峻,被学者称为“上古遗存,天下奇迹”,“悬棺博物馆”。

位于豆沙镇石门关口,关河南岸悬崖绝壁半腰间,距关河水面约60余米高处有一天然斜洞,洞内现存有悬棺九具11件,造型别致,工艺精湛。

1

古今五道

在豆沙石门关口。有开凿于秦代,经历代续修的五尺道,是古代中原进入云南的重要通道,坚硬坎域的石阶磨得乌里发亮,马蹄印迹突里,历经二千四百多年风雨,绵延至今。

至此,跨越时空千载,在此聚集成一线,五条动脉各自互动,相互共振,形成了石门关古今五道(秦五尺道、关河水道、昆水公路、内昆铁路、水麻高速公路)并行的交通风景线奇观。

1

盐津观音阁

观音阁位于云南昭通盐津县豆沙石门关北崖峭壁间的青莲洞口,原寺建筑年代久远,仅存遗址。现存观音阁重建于清朝乾隆三十二年(1767),是四川省庆符县静修和尚募捐建造,系如意斗拱装饰的三重檐歇山顶式建筑,是滇东北少有的古建筑之一,其左、右、后三面均依岩石为壁,阁门飞悬洞口,峻拔挺立于悬岩之间,在四周群峰的攒拥烘托下,大有飞阁凌空、气象万千之势,阁内石壁中,钟乳石倒立,天然地构成各种形态,其中有一钟乳石极象南海慈航普渡的观世音菩萨,千百年来,为这一带虔诚的佛教信徒所敬仰。观音阁内有数尊精塑的神像,阁内金碧辉煌。在岩壁上还刻有“观世音慈航普渡众生”的浮雕,造型别致,技艺精湛。每年农历二、六、九月的十九日的观音会,朝圣观光者摩肩接踵,络绎不绝。

1

黎山

位于盐井西南约20公里处,海拔1941米,自然景观有:原始森林,观日出,看佛光,看百峦列阵的乱山子;人文景观有老黎山、飞来寺古刹和明代天启七年(1627)的马湖府界至碑.是盐津县也是滇川边区的风物胜景。

老黎山孤峰峭拔、凌霄直上于关河西岸。主峰下有飞来寺,始建年代不详,寺壁嵌有明朝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马湖界碑”,是滇川边区建置、治域变迁的重要实证资料。主峰顶上,民国初建有黎山圣母庙,庙宇三楹,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每年农历二、六、九月的十九日的庙会,朝山观光者摩户接踵,络绎于途。“老黎山山奇,一山一模样;石奇,一石一情态。”

1

妹儿山

盐津有座妹儿山。妹儿山坐落在东距盐津县城50多公里的落雁乡境内。山向谷地,错落参差,呈长条状向心排列。谷地汇聚的中心地带,风山余脉悄然隆起,推举出一座座清俊、秀美的山峦。落雁大山隆然挺秀,翠竹森森;妹儿山体态婀娜,御风亭立,烟光明媚,风鬟雾鬓,酷似一韶华芳春的淑女,仪态万方地徘徊在高天碧水、奇峰峻岭的画图之中,明光镜鉴,顾盼生辉。

1

白水江、莲花洞风景区

白水江发源于贵州省赫章县恒底花泥山箐,流经彝良牛街、盐津庙坝,至盐津柿子两河口注入关河。白水江经盐津这一段,水量大,水质好,流程长,缓急有序,江水清澈碧透,清明如镜,沿江漂流,如入画廊,恬静朴素。莲花洞离公路约100米,白水江从它山脚下蜿蜒流过,洞临江,江伴洞,山美、水美、洞幽。莲花洞溶洞群由两个主洞和十个岔洞组成。主洞即莲花洞和玉泉宫,因洞内一巨大的钟乳石悬于石壁,形成玉莲而得名。洞外有亭有阁,有佛有香火;洞口顶若苍穹,地面平坦宽敞,可容百人栖身;洞内有“龙宫宝殿”、“玉石金盆”、“犀牛望月”、“两山锁月”。景观皆为自然形成,天工神雕,给人以临仙之感。

玉泉宫是莲花洞最幽深之处。全长2000余米,洞内有大阴河,小阴河。小阴河景观为全洞之首,由“怡情殿”、“红烛岭”、“瑶池宫”三部分组成。深入玉泉宫沿阴河前行,两岸峭壁险峻,怪石嶙峋,形神各异的钟乳石遍布其间。有千年人参现根须、千佛打坐听经文、罗汉聚会显神通。洞中神鼠闹春,盲鱼迎宾,沙河柔绵,玉铺冰场,烛影摇红照贵妃,玉荷霞香玉印地,鬼斧神工迷难解。洞外沿江两岸奇峰耸立,树木葱茏,田园农舍相映成趣,构成一幅风光秀丽的山水画卷。

(图文来源:盐津网、盐津文广旅局、百度百科、联盟中国等,昭通台实习记者刘卓娅综合整理)

欢迎转载,请注明来源于“昭通电台乌蒙之声”公众号,并保留原作者姓名。更改删减内容请知会小编

编 辑:娜 娜

编 审:佳 枫

一一记得点

哟一一

以下方式可以收听到我:

Hash:806b1d3bc1b311df86842ea02420278cf72c3b27

声明:此文由 昭通电台乌蒙之声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