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化县文化旅游景点图片「淳化县有哪些旅游景点」

导读:淳化县文化旅游景点图片「淳化县有哪些旅游景点」 咸阳有什么著名旅游景点? 咸阳有什么景点 淳化县景点 淳化县的经济发展 淳化都有哪些旅游景点 长城的资料

咸阳有什么著名旅游景点

1、乾陵博物馆

乾陵博物馆是中国陵墓博物馆。位于陕西省咸阳市乾县乾陵东南方永泰公主墓处,1978年建立。它的前身是1960年成立的乾陵文物管理所。乾陵是唐高宗李治(628-683)与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624-705)的合葬之地,是全国乃至世界上唯一的一座夫妇皇帝合葬陵。

2、阳陵

阳陵,又称汉阳陵,是汉景帝刘启及其皇后王氏同茔异穴的合葬陵园,位于今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正阳镇张家湾、后沟村北的咸阳原上,地跨咸阳市渭城区泾阳县西安高陵区三县区。

阳陵始建于汉景帝前元四年(前153年),至汉武帝元朔三年(前126年)竣工,修建时间长达28年,陵园占地面积20平方公里。

3、茂陵

茂陵是汉武帝刘彻的陵墓,位于陕西省咸阳兴平市。是汉代帝王陵墓中规模最大、修造时间最长、陪葬品最丰富的一座,被称为“中国的金字塔”。茂陵于建元二年(前139年)至后元二年(前087年)间建成,历时53年。陪葬墓有李夫人、卫青、霍去病、霍光、金日磾等人的墓葬。

4、马栏革命旧址

马栏革命旧址属陕西省咸阳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马栏是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和重要活动地区之一,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在此驻扎和活动。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马栏是陕甘宁边区的南大门,是圣地延安的前沿哨所,是关中分区政治、军事、经济中心,是仁人志士和军需物资通往延安的重要驿站和红色通道,是培养革命干部的摇篮。

5、石门山森林公园

陕西省石门山森林公园于1994年经陕西省林业厅批准建立,位于咸阳市以北140公里的旬邑县境内,距县城30公里。公园地处子午岭南端,属低山丘陵型地貌,面积165平方公里。园内气候湿润,层峦叠嶂,林草丰茂,兽走禽飞,风光旖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乾陵博物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茂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阳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马栏革命旧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石门森林公园

咸阳有什么景点

茂陵、乾陵、汉阳陵博物馆杨贵妃墓、杨凌博览园。

1、茂陵,是西汉武帝刘彻的陵墓。汉武帝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武帝刘彻在此建寿陵,公元前87年武帝死后葬于此。位于西安市西北40公里的兴平市(原兴平县)城东北南位乡茂陵村。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元前139年—前87年间建成,历时53年。茂陵封土为覆斗形,现存残高46.5米,墓冢底部基边长240米,陵园呈方形,边长约420米。至今东、西、北三面的土阙犹存,陵周陪葬墓尚有李夫人、卫青、霍去病、霍光、金日磾等人的墓葬。它是汉代帝王陵墓中规模最大、修造时间最长、陪葬品最丰富的一座,被称为“中国的金字塔”。

2、乾陵(Qian ling)位于陕西省咸阳市乾县县城北部3公里的梁山上,为唐高宗李治(649年–683年在位)与武则天(690年–705年在位)的合葬墓。在唐代都城长安(今西安)西北方向约87公里处;是唐十八陵中唯一一座没有被盗的陵墓,也是唯一一座女皇陵。该陵建成于唐光宅元年(684年),神龙二年(706年)加盖,采用依山为陵的建造方式。乾陵最著名的就是它气势磅礴的陵园规划,以及地表上大量的唐代石刻。

3、汉阳陵博物馆,位于西安市北郊的渭河之畔,是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一座建筑风格独特、装饰精美、陈列手段先进的现代化综合博物馆。其建筑采用下沉式结构,充分保护了陵园的整体环境风貌。在1600平方米的展室内陈列着近多年来考古发掘出土的1800件文物精品,琳琅满目,美不胜收。该博物馆依托西汉景帝与王皇后同莹异穴合葬的阳陵陵园而建,是一座巧妙融合现代科技与古代文明、历史文化与园林景观于一体的大型文化旅游景区,是中国占地面积最大的博物馆。

4、杨贵妃墓其实只是杨贵妃的衣冠冢,位于咸阳市兴平市马嵬镇西500米处,距西安63公里,1956年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9年成立文物保管所,1980年对外开放,2008年5月升格为博物馆,现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整个墓园依山而建,呈半球形,冢高3米 ,整座墓冢都用青砖包砌,墓后有一座高约6米的杨贵妃大理石塑像

5、杨凌农林博览园又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博览园建设占地200亩,总建筑面积16000多平方米,包括逸夫科技馆动物博物馆和昆虫博物馆,土壤博物馆、植物博物馆、中国农业历史博物馆5个专业博物馆和蝴蝶园、植物分类园、树木园及多种种质资源圃等,是集教学、科研、科普于一体的重要学科基地。

淳化县景点

淳化县景点有咀头休闲农业体验地甘泉湖旅游景区爷台山战地主题公园淳化冶峪河国家湿地公园关中第一大峡谷等。

1、咀头休闲农业体验地:位于淳化县石桥镇政府北3公里处,毗邻211国道和咸旬高速,距黑松林生态旅游文化长廊3.5公里,是一处融农业生产、田园观光、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综合性乡村旅游景区。

2、甘泉湖旅游景区:位于淳化县城中心段,占地3平方公里。景区以甘泉湖为中心,周围建有人工坝、悬索桥、帘云瀑布、兴淳塔、淳化碑林苑、秦直大道旅游景观和甘泉湖宾馆、旅游服务接待中心等旅游设施,现已形成一处集观光、餐饮、娱乐、休闲、学研为一体的人文生态旅游风景区,给山城淳化又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3、爷台山战地主题公园:位于淳化县城东北方向15公里处,爷台山山势雄伟,峰峦叠翠,林草茂盛,空气清新,自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大规模植树造林,爷台山地区已成为林区,有林面积近万亩。

4、淳化冶峪河国家湿地公园:淳化冶峪河国家湿地公园以开展湿地保育、科学研究和生态旅游为宗旨,以绚丽多彩的湿地景观资源为主体,集独特的水禽景观资源、翠绿的林海景观、耳目一新的新农村景观和源远流长的人文景观等于一体,充分利用其自然资源条件,科学合理开发湿地旅游及相关产业。

5、关中第一大峡谷:位于咸阳市淳化县的仲山生态森林公园西南,距陕西省淳化县城西南4公里,距古都西安85公里,咸阳75公里。关中大峡谷所在的仲山森林公园总面积28平方公里,森林植被覆盖率80%,素有西安后花园的美称。

淳化县的经济发展

2013年来,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建设“果畜强县、旅游强县、新型工业强县和生态名县”的奋斗目标,按照“生态立县,产业富民,建设美丽淳化”的发展定位,快速推进“一体两翼”(县城、大店新区、润镇新区)城镇体系建设,全力以赴抓产业、促增收,抓项目、促投资,抓投入、惠民生,县域经济呈现出了“稳重推进、快中有好、亮点纷呈”的良好发展态势。

2013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50.25亿元、增长13%,占咸阳市1860.4亿元的2.7%,占陕西省16045.21亿元的0.31%;地方公共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9500万元、增长21.8%;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33.71亿元、增长25.03%;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3.29亿元、增长26.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1.51亿元、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22311元、增长10.6%;农民人均纯收入完成7525元、增长14.5%。先后荣获国家级生态示范县、全国优质苹果基地重点县、国家级卫生县城、陕西省园林县城、陕西省旅游强县等省部级荣誉30多项。

淳化县2013年经济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指标 绝对数 比上年增长 国土面积 983.81(平方公里) 0 年末常驻人口 19.5(万人) 0.26% 生产总值 50.25(亿元) 13.0(可比价) 第一产业增加值 24.29(亿元) 4.7(可比价) 第二产业增加值 16.85(亿元) 27.4(可比价) 第三产业增加值 9.11(亿元) 9.5(可比价) 财政总收入 12941(万元) 12.0% 地方一般预算收入 9500(万元) 21.8% 财政总支出 112881(万元) 4.9%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33.29(亿元) 26.4% 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11.51(亿元) 15.0%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无 无 农民人均纯收入 7518(元) 14.4%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2311(元) 10.6% 一、综合

经济实力持续增强。2013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50.247亿元,可比增长13.0%,其中:第一产业完成24.29亿元,可比增长4.7%;第二产业完成16.848亿元,可比增长27.4%;第三产业完成9.109亿元,可比增长9.5%。第一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8%,第二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4%,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8%。

二、农业

农业生产较好发展。2013年,面对自然灾害频发、市场价格波动、疫情频发等不利形势,淳化县立足抗灾减灾,加大疫情预防力度,强化措施抓生产,农业生产较好发展。据统计,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实现41.75亿元,同比增长10.7%,其中农业完成产值27.89亿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66.8%。

林业完成产值1.53亿元,同比增长10.7%,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3.7%。

2013年来我县生猪保险和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项目等惠农政策的顺利实施,加大了对畜牧业生产的扶持力度,规模养殖大户和企业不断涌现,带动了全县畜牧业发展,鼓励了农民养殖的积极性。全年完成畜牧业产值7.4亿元,同比增长2.3%,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17.7%。

渔业完成产值110万元,同比增长22.2%,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0.03%;农林牧渔服务业完成产值4.92亿元,同比增长10%,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11.8%。

三、工业

工业经济平稳增长。工业生产紧紧围绕“工业富县、工业强县”理念,集中培植优势产业,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工业经济平稳增长。全年工业总产值完成416446万元,同比增长21.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337146万元,同比增长25.03%。

主要产品产量增减互显。从统计的主要产品产量看,全年水泥48.02万吨,同比增长75.5%;水泥熟料36.28万吨,同比增长104.5%;饼干0.63万吨,同比增长8.5%;空心砖(砖)12.61万块,同比增长68.6%;压缩机配件3.9万件,同比增长75.6%;果汁5.85万吨,同比增长13.3%;矿泉水26.39万吨,同比增长30.4%;白酒1.26万吨,同比增长20.8%;荞麦粉1.13万吨,同比增长46.3%;硅质砂岩110.45万吨,同比增长58.8%;苹果干0.36万吨,同比增长159.2%;套袋234598万只,同比增长16.7%;服装79.1万件,同比增长60.7%;农用氮磷钾肥20.08万吨,同比增长59.0%;原煤99.69万吨,同比下降7.6%;原木家具1.26万件,同比下降85.1%。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建筑业

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全年投资项目共有98个,比2012年同期的107个项目减少9个。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32894万元,同比增长26.4%。其中: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15594万元(含房地产1800万),同比增长36.17%,跨区项目完成投资11700万元,同比下降42.36%,农户投资完成5600万元,同比下降39.81%。

建筑业稳步增长。2013年在各种保障性安居工程和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带动下,全县建筑业总产值稳步增长。全年资质内建筑业完成总产值8.97亿元,同比增长43.7%。

五、交通、邮电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公路养护工作日益加强。2013年全县公路总里程为1838.37公里,其中:柏油路364公里,水泥路810公里,砂石路510.9公里。全年共投资养护资金1024万元,整修路容1105公里,新建砼水沟8.8千米,清理水沟76千米,清理塌方6490立方米,回填缺口2870立方米;疏通管涵56道,整修行道树并涂白240公里,刷新示警桩1830个等。通过公路日常养护工作的不断加强,使全县公路养护质量大幅提升,县、乡级好路率分别达到85%和75%,工程合格率100%。

邮政业务量快速提升,通信业总水平快速发展。全年邮政业务总量为1201.68万元,同比增长38.4%;全县年末拥有固定电话7500部、移动电话年末用户105600户、互联网上网年末用户11591户。

六、商业、旅游

消费市场平稳发展。2013年,全县商业发展水平大幅提升,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1.51亿元,同比增长15.0%。分行业看:零售业为主,其他行业为辅。零售业累计实现零售额9.39亿元,同比增长15.7%;批发业累计实现零售额0.82亿元,同比增长7.1%;住宿业实现营业额0.17亿元,同比增长7.9%;餐饮业实现营业额1.13亿元,同比增长16.4%。

旅游规模不断壮大。2013年淳化县成功创建了咀头休闲农业体验地国家3A旅游景区,新建标准化农家乐接待户20户,升等改造30户。截至12月底,全县共接待各界游客127.71万人次,同比增长4.1%,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7亿元,同比增长9.6%。

七、财政、金融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2013年,全县实现公共财政预算收入9500万元,比上年增长21.8%;财政支出112881万元,比上年增长4.9%。

金融形势稳定发展。2013年末,全县金融 构各项存款余额328809万元,较上年末增长28.3%,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236736万元,增长20.8%。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91904万元,较上年末增长21.04%,其中:中长期贷款余额56544万元,较上年末增长53.5%;短期贷款余额35361万元。

八、教育、文化、卫生

教育质量持续提高。2013年全县专任教师总数为2228人,较上年增加87人,其中:幼儿园151人、普通小学1063人、普通初中803人、高中(含职高)209人、特教学校2人。全县幼儿园48所,在园幼儿数5327名;普通小学74所,在校学生13223名,较上年减少8435人;普通初中16所,在校学生6633名,较上年减少1529人;高中2所(含职高),在校学生5349名,较上年减少549人;特教1所,在校学生16名。学前三年毛入园(班)率97.35%,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为93.35%。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2013年,淳化县坚持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理念,进一步深入挖掘、包装富有淳化地域特色的品牌文体活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促进文化产业逐步发展壮大,推进淳化大文化建设,形成富有淳化地域特色文化板块,在为“三强一名”县建设提供动力和文化氛围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全县文化经营单位共56家,涉及从业人员501多人,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2577.20万元,较上年增长28.84%。

卫生事业持续发展。2013年,全县共有医疗卫生机构23个,其中医院2个、卫生院15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妇幼卫生保健机构1个、卫生局卫生监督所1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办公室1个、淳化县药品采购结算管理中心1个、县卫校1所。拥有医院、卫生院床位725张,较上年增加168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1040人,较上年增加145人。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及婴儿死亡率分别降至2.3‰和2.3‰,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100%。全县单苗接种率达到95%以上,七苗全程覆盖率达到90%以上。全年共发放免费分娩卡1477张,享受免费住院分娩政策补助共1477人。

九、人口、社会保障

2013年年末全县公安户籍总户数为64199户,较上年增加1582户;总人口为203951人,较上年增加3716人,其中:男性人口105607人,占总人口的51.8%;女性人口98344人,占总人口的48.2%。当年出生2194人,死亡442人。

据人口变动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全县年末常住人口19.5万人,较上年增加0.05万人。人口出生率为9.24‰,死亡率为5.77‰,自然增长率为3.47‰。

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健康发展。201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稳步提升,达到22311元,增长10.6%;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农民收入稳步增加,全县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7518元,同比增长14.4%。

社会保障体系继续加强,民生保障水平明显提高。据统计,2013年度,全县各种社会福利收养性单位数3个,各种社会福利收养性单位床位数为500床,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数2598人,同比减少5.9%;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数20138人,同比增长2.1%;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人数为164842人,同比增长0.5%。农村五保供养人数670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加人数为85182人,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加人数为29356人,失业保险参加人数为8132人,工伤保险参加人数为12873人,生育保险参加人数为8553人。

2014年淳化县生产总值完成53.5亿元、增长10%,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完成6065.7万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39.8亿元、增长16.9%,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9亿元、增长17.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3.3亿元、增长15.6%,城镇居民人均可 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完成24654元和8451元,分别增长10.5%和12.4%。

2014年淳化县卜家果畜菜一体化农业示范园成功创建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固贤佳茵等6个县级农业示范园晋级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22个示范园面积达到5.5万亩,新栽核桃1.5万亩,新栽葡萄樱桃油桃等时令水果1.9万亩,新发展设施蔬菜1000多亩、大路菜5万亩、食用菌120万袋。现代果业持续升级增效,“333”工程建成海升标准化双矮密植示范园,淳化果品交易城建成运营。生猪产业发展势头强劲,PIC曾祖代种猪繁育基地出栏种猪2万头,温氏车坞猪场生产猪苗7.5万头、园林场猪场一期建成投产,扶持发展“温氏模式”家庭农场216个、累计达到331个,淳化县生猪出栏达到40万头。

淳化都有哪些旅游景点

淳化县是陕西省咸阳市所辖的一个县,以北宋太宗淳化年号而名。位于陕西中部,泾河流域。北接旬邑、南连泾阳礼泉,东与三原、耀县毗邻,西隔泾河与永寿彬县相望。历史悠久,境内风景如画,曾是秦皇汉武、皇戚贵族休闲避暑、娱乐狩猎之胜地。境内文物古迹众多,有全国罕见的“西周大鼎”、“金代大铁钟”,中国古代第一条高速公路秦直道,汉甘泉宫、汉云陵(勾弋夫人墓)、全国保存最完整的金川湾石窟“三阶教刻经”等景点。此外淳化县还是一个有革命传统的县城,境内有爷台山红色旅游景区。

长城的资料

长城修筑的历史悠久,工程雄伟浩大,是世界少有的奇迹。长城东西南北交错,绵延伏于我们伟大祖国辽阔的土地上。它好像一条巨龙,翻越巍巍群山,穿过茫茫草原,跨过浩瀚的沙漠,奔向苍茫的大海。根据历史文献记载,有20多个诸侯国家和封建王朝修筑过长城,若把各个时代修筑的长城加起来,大约有10万里以上。其中秦、汉、明3个朝代所修长城的长度都超过了1万里。现在我国新疆甘肃宁夏、 陕西、 内蒙古山西河北北京天津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南山东湖北湖南等省、市、自治区都有古长城、峰火台的遗迹。其中仅内蒙古自治区的长城就达3万多里。

明朝在“外边”长城之外,还修筑了“内边”长城和“内三关”长城。“内关”长城以北齐所筑为基础,起自内蒙古与山西交界处的偏关以西,东行经雁门关、平型诸关入河北,然后折向东北,经来源、房山昌平诸县,直达居庸关,然后又由北而东,至怀柔的四海关、与“外边”长城相接,以紫荆关为中心,大致成南北走向。“内三关”长城在很多地方和“内边”长城并行,有些地方两城相隔仅数十里。除此以外,还修筑了大量的“重城”。雁门关一带的“重城”就有24道之多!

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奇迹。自秦始皇开始,修筑长城一直是一项大工程。据记载,秦始皇使用了近百万劳动力修筑长城,占全国人口的1/20!当时没有任何机械,除运土、运砖可以用毛驴山羊爬山的牲畜外,全部劳动都得靠人力,而工作环境又是崇山峻岭、峭壁深壑。可以想见,没有大量的人群进行艰苦的劳动,是无法完成这项巨大工程的。

万里长城的工程量,据粗略估计,仅以明朝修筑为例,若将其砖石、土方用修筑一道厚1米、高5米的大墙,可环绕地球一周有余。如果用来铺筑一条宽5米、厚35厘米的马路,那就能绕地球三四周了。如果把所有朝代所修的总计10万里来计算,则这道长墙可绕地球十几周,这条马路,可绕地球三四十周。

“因地地形,用险制塞”是修筑长城的一条重要经验,在秦始皇的时候已经把它肯定下来,司马迁把它写入《史记》之中。以后每一个朝代修筑长城都是按照这一原 进行的。凡是修筑关城隘口都是非曲直选择在两山峡谷之间,或是河流转折之处。或是平川往来必经之地,这样既能控制险要,又可节约人力和材料,以达“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效果。修筑城堡烽火台也是选择在“四顾要之处”至于修筑城墙,更是充分地利用地地形,如像居庸关、八达岭的长城都有是沿着山岭的脊背修筑,有的地段从城墙外侧看去非常险峻,内侧则甚是平缓,收“易守难攻”之效。在辽宁境内,明代辽东镇的长城有一种叫山险墙、劈山墙的,就是利用悬崖陡壁,稍微把崖壁劈削一下就成为长城 了。还有一些地方完全利用危崖绝壁、江河湖泊作为天然屏障,真可以说是巧夺天工了

长城,作为一顶伟大的工程,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宝贵遗产。

长城的位置

长城位于中国的北部,它东起河北省渤海湾山海关,西至内陆地区甘肃省的嘉峪关。横贯河北、北京、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甘肃等七个省、市、自治区,全长约6700公里,约13300仝里,帮在世上有“万里长城”之誉。

长城的历史

我国北方的长城,开始于战国秦、赵、燕三国。他们为什么要在人烟稀少的北方修筑这样一条耗费巨额人力物力的长城?这条长城在当时究竟起了什么作用?有什么价值?本文将就这些问题谈一点看法,供诸位学者作参考。

一、秦、赵、燕为何要在北边修筑长城

秦赵燕为何要在北边修筑长城,这要从战国时期的形势说起。战国时期,是我国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时期。随着各国之间政治、经济关系的加强,诸夏文化与秦、楚、吴、越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统一的趋向日益强烈。当时进行封建改革的魏、赵、韩、楚、齐、秦、燕七国强盛之后,进行兼并战争,谋求以武力统一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这时,陕北、晋北、冀北和内蒙古草原上的诸少数民族也强大起来,不断掳掠秦、赵、燕三国北部边境。秦国之北,有义渠,又北为匈奴;赵国西北有林胡、楼烦,北有襜褴、匈奴;燕国北界东胡。这些北方少数民族政权,除义渠从事农业外,其他均以游牧、狩猎为生。义渠是西北黄土高原上的强国,自春秋至战国,与秦抗衡百余年。匈奴、东胡等游牧民族更是军事素质高,作战能力强。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匈奴人以游牧、狩猎为生,牲畜以马、牛、羊为最多,其次则为骆驼、驴、骡等。他们“逐水草迁徙,毋城郭常处、耕田之业。然亦各有分地。”男子从小就学习骑射。“儿能骑羊,引弓射鸟鼠;少长,则射狐兔;用为食。”因此,一到成年,“尽为甲骑”。战国之际,匈奴已经进入奴隶社会,并且有了国家政权机构。国王称为单于,其下置左、右贤王,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将,左、右大都尉,左、右大当户,左、右骨都侯,除左、右贤王外 其余大臣都是世袭。东胡、林胡、襜褴、娄烦与匈奴基本相同。

正因为匈奴、东胡等处于奴隶社会阶段,所以,他们也象希腊罗马的奴隶主统治集团那样,专门从事掳掠奴隶和邻族、邻国的财物,整个国家变成了一架巨大的战争机器。匈奴人之俗,“宽则随畜,因射猎禽兽为生业,急则人习战攻以侵伐。”战争成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被视为荣誉的事业。“其长兵则弓矢,短兵则刀、□(录入者注:此字音善,埏左部之土改为金)。”其作战,有“利则进,不利则退,不羞遁走。”“举事而候星月,月盛壮则攻战,月亏则退兵。”在战争中,凡斩首虏获者“赐一卮酒,而所卤获因以予之,得人以为奴婢。故其战,人人自为趣利。”善为诱兵和奔袭,敢于冒敌冲击,“其见敌则逐利如鸟之集,其困败则瓦解云散矣。”因为他们来如奔马,去如箭发,所以防不胜防。

自战国中期以来,他们不断掳掠秦、赵、燕三国北部地区。由于他们善于骑射,长于野战,采取突然袭击,来去飘忽,难于捉摸,显示出很强的战斗力。而秦、赵、燕在战国中期的作战部队主要是步兵和战车,穿着宽衣大袖的服装,行动迟缓,日行30——50里,自然不能阻止匈奴、东胡的袭击和掳掠。这不仅使三国北部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生产遭到严重破坏,而且大大影响了三国的统一事业。针对这种被动局面,三国便先后进行兵制改革和在北部修筑长城。

秦国自商鞅开始变法,推行富国强兵。军队逐渐改变成步兵和骑兵,并以军功论赏和升迁,因此军队的战斗力增强,所向无敌。惠文王六年(前332)和十年,先后大败魏国,夺取魏西河郡(今陕西洛河流域)和上郡(今陕西东北部)地。十三年(前225),令张仪筑上郡塞,以防北方的林胡、楼烦南侵。接着,又大举进攻义渠,使之臣服。至昭王,宣太后诱义渠王至甘泉(今陕西淳化县西北甘泉山),杀之,起兵灭义渠,置北地郡。于是,秦国北部遂于匈奴相接。为了防止匈奴人南掠,昭王下令于陇西、北地、上郡北部边境修筑长城,并派军驻守。

赵国于武灵王十九年(前307)始改革兵制,实行胡服骑射。自此兵力遂强。二十年,武灵王西略林胡地,至榆中(今内蒙古河套平原东部);林胡王献马降服,才班师而归。二十六年(前300),破中山,攘地北至燕、代(今山西北部),又西北拓地至云中、九原(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至乌加河地区)。于是,下令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今内蒙古大青山乌拉特山)而西,直抵大河(今内蒙古乌加河),而置代郡、雁门、云中郡,以防匈奴南下掳掠。为了专门经营西北,次年,他让位于其子惠文王何,自号主父。惠文王二年(前297),主父出代,至西河(今山西、内蒙古间之黄河),破楼烦王而致其兵。

燕国是战国七雄中最弱的一个国家,南临强齐与新起的赵国,北逼于东胡。直到燕昭王即位(前311)以后,发愤图强,招纳各国贤能之士,实行改革,燕国才强盛起来。其时东胡 大,经常南掠燕国北部地区。燕君为了保持北部的安宁,被迫向东胡王媾和,而以大将为人质。昭王时,秦开质于东胡,他智勇双全,东胡王甚信之,因此行动自由,得以了解东胡南部山川险要、布防情况与军队的活动规律。归国之后,即率大军袭击东胡,大破之,东胡却地千余里。又“度辽东而攻朝鲜”拓地至浿水(今朝鲜清川江)。于是,“燕亦筑长城,自造阳(今河北康保县与内蒙古太仆寺旗)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

综上所述,战国时期,秦、赵、燕之所以在北边修筑长城,其目的是为了防御匈奴、东胡的南掠。

长城是由城、堡发展而来。作为军事上的防御工程的城、堡,早在原始公社末期就开始了。由于它能起有效的防御作用,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得到了普遍的发展。长城,最早出现于春秋,如楚国方城(在今河南南阳地区)。到了战国,魏西河郡有长城,赵漳水上有长城,中山国西部有长城,燕易水有长城,齐沿泰山山脉有长城。这些长城,在战争中曾经起过很大的作用。北方游牧民族行动迅速的骑兵,行踪莫测,诸国无论是步兵还是骑兵,都无法阻止他们袭击和掳掠。只有修筑长城,加上驻军防守,才有可能阻止他们的南掠。只有在北方修筑长城,才能抽调主要兵力,用于列国之间的兼并战争和保卫战争,才能完成统一大业。

二、秦、赵、燕长城的价值

战国时期的秦、赵、燕长城,作为军事防御工程,究竟在战争中起了什么作用?老实说,关于它的作用,特别是秦长城和燕长城的作用,历史文献记载几乎没有,赵长城的记载也很少。这是不是说,它们没有起什么作用呢?不是。恰恰相反,正好说明三国修建长城后,匈奴、东胡等没有越过长城南掠,长城在军事防御上起了重要作用。

众所周知,昭王时,是秦国疆土扩展最快的时期之一。假如北面没有修筑长城,秦国就必须要派驻大军把守北方的重要通道和隘口,以阻止强大的匈奴南掠,怎么能够抽调大军不断大败六国的联军、占领六国大片土地呢?可见,秦长城修成后,只需要少量军队驻守,就能阻止匈奴南下了。如果匈奴大军南下,由于有长城防御,一时不易攻破;而秦都咸阳距此不远,一日一夜或两、三昼夜即可赴救,因此,匈奴不敢南下,自取失败。总之,自秦昭王筑长城以后,匈奴一直没有南下掳掠,这正说明了长城的军事防御作用。

至于赵长城,由于建筑在阴山(今大青山、乌拉山东南)脚下,多系用土夯筑,质量较差,而又靠近匈奴,因此开始时,常被匈奴大军攻击。赵国虽然派驻大军防守,主动出城迎战,但是常吃败仗。赵悼襄王时(前224——前236),赵边防累为匈奴所败,北方吃紧,于是,派大将李牧到长城统领大军防守。悼襄王给予李牧便宜任免属吏的特权,并将云中、雁门、代郡北部的商业税和田赋作为军费供李牧支配。李牧将指挥部设在雁门郡北部的长城下,以便东、西照应。他厚待战士,日杀数牛来改善伙食;每日教将士练习骑射,奖励成绩优异者;严守烽火台,并不断派间谍了解匈奴的动向;他下令军中:“匈奴来掳掠,全体将士立即收牛马羊入保长城,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来侵,由于烽火严紧,事先知道消息,赵国军民便收牲畜入保长城。匈奴掳掠不到人和牲畜、财务,只好退去。如此数年,虽未挫败匈奴,但赵军亦无亡失。匈奴人以及赵国边民,都认为李牧怯懦,赵王也责备李牧;而李牧依然如故。赵王怒,招牧回朝,以别将代之。新将采取迎击的战略;匈奴每来,他就率军出击,数败。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将士伤亡很多,北边无法放牧。赵王没有办法,只好再请李牧出守长城。李牧称病,杜门不出,不肯应命。赵王乃强起牧,令牧统兵守卫北方。李牧对赵王说:“王一定要用我,我仍然采取从前的战略,您同意,我才敢奉命。”赵王只得答应。李牧至长城,如故约。数年,匈奴无所得。然终以李牧为怯。赵守边将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李牧乃选战车1300辆,精骑13000匹,挑能破敌擒将的百金之士50000人,善射者100000人,训练作战。练成之后,便大纵畜牧。长城以北,人畜遍野。匈奴闻之,便来掳掠。小入,牧则佯败,以部分人畜委之。单于大喜,便率倾国人马南下。李牧事先设下埋伏,张左右翼夹击,大破匈奴10万余骑,单于落荒败走,逃奔北方而去。此后10余年,匈奴不敢近赵长城。赵军乘胜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于是,赵北边宁静,人民安居乐业。从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赵长城在军事防御上的巨大作用。

燕国在筑长城以前,为了保持北部的安宁,不得不向强大的东胡媾和,并以大将为人质。这种屈辱媾和的办法,并不能使东胡完全停止南掠。自从燕昭王时秦开大袭东胡军,东胡北却千余里,并筑长城之后,东胡才不敢南掠,燕国北部才无烽火之警,人民也才安居生产。这也显示了燕长城在军事防御上的伟大作用。

秦末汉初,匈奴乘中原战乱,越过秦蒙恬所筑长城,复与汉以战国秦、赵、燕长城为界。由于这条长城年久失修,北方守军稀少,因此,强大的匈奴不断进入长城以内掳掠,一直深入到代谷、太原、西河、上郡、北地等郡,汉高祖、惠帝、文帝、景帝被迫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嫁公主给单于为阏氏(即王后),并赐予大量的财物。但是,就是这样一条破烂不堪的长城,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军事防御作用如果不是匈奴大军,一般不能进入长城掳掠。其次,如果守将得力,纵有匈奴大军,也进不了长城。《汉书•李广传》:景帝时,广“为上谷太守,数与匈奴战”。匈奴始终没有从这里进入长城。武帝时,韩安国屯渔阳郡,为匈奴所败;徒(录入者注:此字疑为徙)屯右北平,又数败。武帝乃以广为右北平太守。“广守右北平,匈奴惮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后广数出长城远征匈奴。这说明,战国燕长城仍有防御作用。程不识也是守长城的名将,与李广齐名,他治军很严,随时防御匈奴突袭,匈奴也不敢来犯,也说明战国长城起了一定作用。其后卫青、霍去病、公孙贺、公孙敖等出击匈奴, 均以赵、秦长城为进攻退守的主要据点。这表明,直到西汉前期,战国秦、赵、燕长城仍在发挥军事防御作用,虽然它的防御能力已大不如战国时期了。直到汉武帝把匈奴赶到漠北以后,修复蒙恬所筑秦长城和修建外长城,这条战国秦、赵、燕长城才被放弃,它的军事防御作用也才随之终结。

三、战国秦、赵、燕长城的历史价值与现实价值

战国秦、赵、燕长城具有很大的历史价值,首先,它表明,只有修筑长城,加上一定数量的驻军,才能防止北方游牧民族骑兵闪电式的袭击。没有长城,即使有大量的步兵和骑兵,仍然是防御不了的。战国时代的历史事实证明了这一点。因为长城是有效的军事防御工程,因而后来为秦始皇所采用。秦始皇在驱逐匈奴到漠北以后,下令蒙恬立即修筑新的长城。

其次,战国秦、赵、燕所筑的长城,是相当科学的,它基本上是利用山川形势险要而建,在山口与平原地区,都建筑高厚的城墙,截断匈奴、东胡骑兵进出之路。除了长城之外,内外制高点还建有烽火台,进行侦察敌情和传递消息,让长城上的驻军作好准备;在交通路口和谷口,都建筑障城,派军驻守,以加强长城的防御能力。在长城以内,每隔一段距离,都修建驻军的大城,并设有迅速传递消息的通讯网,以便统一指挥和互相支援。这条三国长城及其烽火台、障、城等配套建筑,构成了一套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这套军事防御体系是合乎科学的,防卫是有效的。它为后来的军事防御工程提供了样板。蒙恬所筑的秦长城,虽然全系新建,但是很明显,他是在参照战国秦、赵、燕长城建筑的基础上设计的,同时进行了取长补短。例如,他利用山川地形,因其险阻建城筑障。他把长城建于高山之上,尽量利用山脊、峰峦为城,使匈奴骑兵无法越过;尽量利用河流作屏障,尽量把长城建于河流之北,使敌人得不到水源。在丘陵、平原,则筑成高大城墙,或用土石夹筑,或用土夯筑,而把各段长城联结成一条气势雄伟、隔断南北的巨龙。秦长城的烽火台,较三国长城有了改进,都建于长城外开阔的山上,而且根据地形,每隔10里、20里、30里就有一座。障城也有改进,在交通路口或谷口,都修建南北两座障城。驻大部队的城,都建在长城之南,并与长城紧紧相连。可以说,秦长城建筑体系的高度科学性,是战国秦、赵、燕长城建筑体系的继承和发展。

最后,战国秦、赵、燕长城的历史价值,不仅表现了2200多年前中华民族的伟大气魄,而且显示了当时中国人民的高度智慧、高超的军事科学水平、高度的科学文化。

三国长城还具有很大的现实价值。首先,长城作为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象征,将鼓舞着我们不畏强暴,不怕艰难险阻,去建设我们伟大的祖国,勇攀科学高峰,把我们伟大的祖国建成一个高度繁荣富强的国家。

其次,战国秦、赵、燕长城及其地下文物,是我们研究战国军事史的资料宝库。在今天战争仍然不断,和我国仍然处于战争威胁的形势下,研究战国秦、赵、燕长城,仍然有着巨大的现实价值。

其三,战国秦、赵、燕长城遗址,是长城沿线自然变化的历史见证。从它的断裂、侵蚀、湮没程度,可以了解各个阶段的历代地震、风沙、泥石流的变化规律。我们了解了这些变化规律,就可以采取有效的防御措施。

最后,在战国秦、赵、燕长城沿线,有着许多旅游景点 ,这些旅游景点,绝大多数至今尚未开发。如果开发出来,将士我国的一大财富,并且是用之不竭的财富。我相信,它将为祖国的建设事业做出贡献。

有关长城的传说

孟姜女哭长城, 长城上的一对龙凤石雕,承受风吹雨打与守城将士血汗渗透,最终幻化为一男一女:龙和凤。凤告诉龙,因为不在一界,他们难续情缘,须经过数次生死轮回,直到龙在长城上找到象征金、木、水、火、土的五种颜色的玉佩,他们才能真正相聚。

悠悠岁月,漫漫征程。长城崛起于烽火狼烟、地方割据的春秋时代,伴随着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而兴衰演变,龙化身为兼并六国、统一华夏的秦始皇。为北御匈奴,永保大秦帝国的万世基业,秦始皇下令修建万里长城,运用了全国大部分的青壮男丁。大量的劳工冻饿累死。秦始皇与凤化身而成的孟姜女在长城相遇,孟姜女诘问秦始皇:“你修了长城,可失了民心,谁来保护你的王朝千秋万代?”。秦始皇察觉她就是凤,但孟姜女已跳海殉夫;秦始皇痛悔莫及,只从海水中找到了凤留下的象征水的玉佩。

长城起伏盘旋,纵横飞舞,延绵万里,它的一砖一石一关一城都是古代人民工程技术和建筑艺术的结晶,是血汗与智慧的凝结。龙化身为的长城督造,在修建最险要的“鹰飞倒仰十八蹬”时,屡建屡塌。百般无奈,寻找童贞女子祭城。凤化身为村姑九莲自愿献身。为建长城,龙与凤再次生离死别。龙在九莲献祭的长城墙基下得到了象征土的玉佩。

之后,龙化身为边关守将,统率部下浴血奋战,击退了匈奴的一次次进攻;又化身为波斯商人,风尘仆仆,沿丝绸之路前往中原经商。但每一次都与凤生离死别,或擦肩而过,演绎了一部发生在长城上的“人鬼情未了”的爱情故事。

秦朝时候,有个善良美丽的女子,名叫孟姜女。一天,她正在自家的院子里做家务,突然发现葡萄架下藏了一个人,吓了她一大跳,正要叫喊,只见那个人连连摆手,恳求道:“别喊别喊,救救我吧!我叫范喜良,是来逃难的。”原来这时秦始皇为了造长城,正到处抓人做劳工,已经饿死、累死了不知多少人!孟姜女把范喜良救了下来,见他知书达理,眉清目秀,对他产生了爱慕之情,而范喜良也喜欢上了孟姜女。他俩儿心心相印,征得了父母的同意后,就准备结为夫妻。

成亲那天,孟家张灯结彩,宾客满堂,一派喜气洋洋的情景。眼看天快黑了,喝喜酒的人也都渐渐散了,新郎新娘正要入洞房,忽然只听见鸡飞狗叫,随后闯进来一队恶狠狠的官兵,不容分说,用铁链一锁,硬把范喜良抓到长城去做工了。好端端的喜事变成了一场空,孟姜女悲愤交加,日夜思念着丈夫。她想:我与其坐在家里干着急,还不如自己到长城去找他。对!就这么办!孟姜女立刻收拾收拾行装,上路了。

一路上,也不知经历了多少风霜雨雪,跋涉过多少险山恶水,孟姜女没有喊过一声苦,没有掉过一滴泪,终于,凭着顽强的毅力,凭着对丈夫深深的爱,她到达了长城。这时的长城已经是由一个个工地组成的一道很长很长的城墙了,孟姜女一个工地一个工地地找过来,却始终不见丈夫的踪影。最后,她鼓起勇气,向一队正要上工的民工询问:“你们这儿有个范喜良吗?”民工 :“有这么个人,新来的。”孟姜女一听,甭提多开心了!她连忙再问:“他在哪儿呢?”民工说:“已经死了,尸首都已经填了城脚了!”

猛地听到这个噩耗,真好似晴天霹雳一般,孟姜女只觉眼前一黑,一阵心酸,大哭起来。整整哭了三天三夜,哭得天昏地暗,连天地都感动了。天越来越阴沉,风越来越猛烈,只听“哗啦”一声,一段长城被哭倒了,露出来的正是范喜良的尸首,孟姜女的眼泪滴在了他血肉模糊的脸上。她终于见到了自己心爱的丈夫,但他却再也看不到她了,因为他已经被残暴的秦始皇害死了。

Hash:24a5850f7b5fadefa971eba8dc968f04dc4c96ad

声明:此文由 佚名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